北魏孝文帝 北魏皇帝

北魏的皇帝是哪几位?北魏
北魏道武帝(太祖)
北魏开国皇帝(386─409),即拓跋硅 。鲜卑族拓跋部人,祖昭成皇帝 。魏先世曾建代国,376年为前秦苻坚所灭 。386年拓跋硅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398年建都平城,次年称帝 。
三十九岁被弑 。《国史大纲》
北魏明元帝(太宗)
北魏明元帝(409─423),即拓跋嗣,北魏皇帝,道武帝长子 。409年十月,道武帝为其子拓跋绍所杀,嗣杀绍,乃即位,年号永兴 。
即位后十一年,宋篡晋 。《国史大纲》
北魏太武帝(世祖)
北魏太武帝(423─452),即拓跋焘 。北魏皇帝,明元帝长子 。423年以皇太子嗣位 。452年二月为宦官宗爱所杀 。
灭夏、灭北燕、灭北凉,北方始统一 。侵宋临江而返 。《国史大纲》
北魏文成帝 拓跋睿(高宗)(452-465)
北魏献文帝 拓跋弘(显祖)(465-471)
北魏孝文帝(高祖)
北魏孝文帝(471─499),即拓跋宏,亦即元宏,北魏皇帝 。即位时仅五岁,太皇太后冯氏当国 。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冯太后死,始亲政 。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又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藉以改变鲜卑风俗、语言、服饰;此外又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 。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
时宋篡于齐 。迁都洛阳 。《国史大纲》
北魏宣武帝 元恪 (499-515)(世宗)
北魏孝明帝 元诩 (515-528)(肃宗)
母胡太后称制,魏始衰 。太后弑帝 。尔朱荣举兵晋阳,立孝庄帝,沈胡后于河 。《国史大纲》
北魏孝庄帝 元子攸 (528-530)(敬宗)
杀尔朱荣 。尔朱兆弑帝 。《国史大纲》
北魏长广王 元晔 (530-531)
北魏节闵帝
北魏节闵帝(531─532),即元恭,北魏皇帝,广陵惠王元羽之子 。即位前袭爵广陵王 。531年尔朱兆、尔朱世隆等废长广王元晔,立恭以为帝,年号普泰 。532年四月为高欢所废,后被鸩杀 。
高欢讨尔朱氏,废帝,立孝武帝 。《国史大纲》
北魏废帝
北魏废帝(531─532),即元朗 。北魏皇帝,章武王元融之子 。531年高欢起兵讨尔朱氏,十月元朗为帝 。532年四月,废以为安定郡王,十一月被杀 。
北魏孝武帝
北魏孝武帝(532─535),即元修 。北魏皇帝,孝文帝子广平武穆王元怀第三子 。永安三年(530年)封平阳王,532年四月,高欢废元朗,拥立元修为帝 。534年,帝愤高欢专权而西入长安,投奔宇文泰 。十月,高欢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迁都于邺,自是魏分东西 。闰十二月,孝武帝被宇文泰所杀,北魏亡 。
北魏历任皇帝道武帝拓跋珪 -- 明元帝拓跋嗣-- 太武帝拓跋焘--敬寿帝拓跋余--景穆帝拓跋晃 。
1、北魏皇帝列表宣武皇帝——拓跋圭
魏道武帝拓跋珪(360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又名什翼圭、翼圭、开,字涉珪,后魏开国皇帝(386—409年),鲜卑族人 。魏昭成帝拓跋什翼键的孙子,魏献明帝拓跋寔和贺兰氏的儿子 。
2、太武皇帝——拓跋焘
北魏拓跋嗣明元帝(392-423年),北魏的第二任皇帝(409-423年在位),鲜卑族人 。他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儿子,太武帝拓跋焘的父亲 。403年被立为太子,409年诛杀谋逆的拓跋绍后,登基为帝,改元永兴 。410年,北伐大破柔然 。423年,亲征刘宋,辟地三百里 。423年,由于御驾亲征,积劳成疾而终,享年32岁 。谥号为明元皇帝,庙号太宗 。拓跋嗣文武双全,在位期间,勤政爱民,拓展疆土,励精图治,在北魏历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 。
3、北魏拓跋嗣明
元帝(392-423年),北魏的第二任皇帝(409-423年在位),鲜卑族人 。他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儿子,太武帝拓跋焘的父亲 。403年被立为太子,409年诛杀谋逆的拓跋绍后,登基为帝,改元永兴 。410年,北伐大破柔然 。423年,亲征刘宋,辟地三百里 。423年,由于御驾亲征,积劳成疾而终,享年32岁 。谥号为明元皇帝,庙号太宗 。拓跋嗣文武双全,在位期间,勤政爱民,拓展疆土,励精图治,在北魏历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 。
4、南安王拓跋余(?―452年)
【北魏孝文帝 北魏皇帝】太平真君三年(442年)获封为吴王,后于正平元年(451年)改封南安王 。正平二年(452年),中常待宗爱弑太武帝,矫皇太后令,杀东平王拓跋翰,迎立拓跋余,改元承平(或作永平) 。即位后厚待群下,但彻夜畅饮,夜夜笙歌,很快即令国库空虚,又多次出猎,即使边境有事,亦不加理会,百姓皆愤怒,而他不作改变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