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是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怎么样的?巍巍山,五岳独尊,悠悠汶水,源远流长——这几句山水感怀比较贴切地道出了泰山与大汶河在自然和历史文化中的突出地位 。这两者之所以被相提并论,缘于泰山南部、大汶河畔著名的大汶口遗址以及曾经遍布今天山东境内、辐射豫、皖、苏三省的大汶口文化 。
大汶口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是山东龙山文化的前身 。作为一支势力强大的新石器文化代表,大汶口文化有自己的文化专利,它有一批特点鲜明的精美陶器、发达的手工业加工技术以及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奇特习俗 。
陶器是大汶口文化内涵的主要标志物,除常见的红、灰、黑陶外,还有白陶,非常与众不同 。陶器上经常饰镂孔、划纹、鼻钮等,并有绚丽的彩陶和简单的朱绘陶 。可能是为了适应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或者遵循某历史传统,这里的三足器、圈足器非常发达,多见各种形式的鼎和帮——釜形鼎、钵形鼎、罐形鼎、实足鬻、袋足鬻,在大汶口人的理想中似乎要把所有器物都装上腿(足),这种现象成为该文化的一种特色 。此外,漏缸、豆、背壶、觚形杯、大口尊等也带有浓厚的地域性特征,与鼎、鬻等共同构成了大汶口文化完整的陶器群体 。
大汶口文化的手工业非常发达,这时期显然出现了专业的工匠 。从陶制的日常生活器皿到生产用的工具,直到显然非实用器的各种原始礼制用品,都从大汶口人灵巧的双手中创造出来,其技术的精湛程度一点也不逊于后世 。大汶口人在陶器制作过程中开始使用轮制技术,这时所烧制的薄胎磨光黑陶高柄杯,代表了这一时期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被后来的山东龙山文化继承并发展,制造出精美绝伦的蛋壳黑陶,令世人惊叹不已 。大汶口文化还有仿动物造型的陶器,反映出工艺技术的纯熟和制陶业的兴旺发达,如猪、狗和龟形的容器,其中的兽形提梁鬻堪称工艺美术史上的珍品 。
大汶口文化的玉石制作业也比较发达,较多地使用穿孔技术,通常选用高硬度的蛋白石、流纹岩等石料,石器造型规整,器类丰富,在一些墓中常见随葬成套的大、中、小型石器,还出现了精致的玉质工具及大量的玉、石装饰品等 。
大汶口人的制骨工艺十分出色 。墓中经常出土精巧的小件骨雕品,如雕花骨珠、猪头纹样的牙质饰物、器柄刻有纤细花纹的獐牙钩形器等,剔透雕技术和镶嵌技术比较成熟,其中的透雕象牙梳、花瓣纹象牙筒和镶嵌绿松石骨雕筒等,都代表着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骨工艺的最高水平 。
彩陶豆大汶口文化的居民有一些独特的习俗 。原始人中盛行枕骨人工变形和青春期拔齿习俗,一般拔除一对上颌侧门齿 。他们平时嘴里还喜欢含着小石球或小陶球,每天在嘴里滚来滚去,由于长期含着这些小物件,所以有人的臼齿外侧已经严重磨损甚至内缩,颌骨也跟着异常变形,不但模样奇特而且充满神秘感 。此外,死者随葬獐牙、獐牙钩形器及龟甲等物品,在其他新石器文化中非常少见 。
大汶口人的经济以原始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粟 。在遗址内窖穴形式的粮仓中出土了成立方米的腐朽粟粒,表明这时粮食已有了相当可观的产量 。大汶口人也有石器制作的工具,铲、斧、刀、锛、凿等器具数量众多,另外还有骨镰、蚌镰以及加工谷物的石杵和石磨棒等 。其中的有肩石铲、有段石锛、石镐头和鹿角锄等工具标志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提高 。大汶口人的家畜饲养也比较发达,遗址里出土猪、狗、牛、鸡等家畜家禽的骨骼,而且用猪下颌骨、猪头、半只猪甚至整猪随葬的风俗非常盛行,墓地中用猪随葬的墓占三分之一以上,随葬猪下颌骨最多的达30多个一方面说明这时猪的饲养已十分普遍,同时也表明大汶口人对猪情有独钟,生前死后都离不开猪的陪伴 。有很强的宗教意义 。大汶口人也捕食大量的獐、斑鹿、狸和麋鹿等野味,还有扬子鳄、鱼、龟、鳖、蚌等大量水生动物 。
【大汶口文化是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聚落发展得比较成熟,除了简陋的小型单间建筑外,也能建造规模宏大的连排多间建筑 。在大型聚落里,外有围壕环绕,宽二三十米,深五六米 。聚落内部广场、房址、兽坑、祭祀坑等密布 。房址均围绕遗址中心而建,以2间、4间或5间为一排分列 。房址为浅地穴式,由主墙、隔墙、门、居住面、室内平台和室内柱构成,一般面积为10平方米,大者近30平方米 。墙体为木骨泥墙,与地面同时经烧烤,墙面光滑,有的抹有一层白灰面 。门向朝南,设有单门或双门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