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怀哲名言 史怀哲( 三 )


1913年春季,史怀哲与夫人海伦历时50天,来到了自己生命的第二故乡加蓬 。此地现今已成为加蓬共和国,当时为法属赤道非洲的一部分 。16世纪初,就有传教士在这里开展活动 。这里有错综复杂的原始森林、沙洲和湖沼 。这里有各个部落的土人,还有食人族 。这里天气酷热,湿气大,豆类不会结果,谷物也无法栽植 。面粉、米、牛奶、马铃薯等都需要从欧洲供应,布料和药品更不用说 。兰巴伦在赤道偏南处,冬夏两季与北半球相反 。冬季气温约在25~30摄氏度,夏季则在28~35摄氏度 。欧洲人在此多半住了一年之后,就会疲劳过度与贫血,两三年之后失去工作能力,至少得回欧洲休养半年以求恢复 。在史怀哲来到之前,此地方圆数百公里之内,连一个医生也没有 。土人生病,只有依靠传统的医师施咒作法,万一来了传染病,情形真是悲惨之极 。热带的传染病很多,其他得肺病、心脏病、肠胃病、皮肤病的人也很多 。土人们对它们一筹莫展,只有让无数的人在丛林里一个个倒下 。
史怀哲从到达非洲的第一天起,就被一大群病人团团围住 。刚开始器材和药品不足,连房间都没有 。史怀哲只能在露天工作,白天戴着遮阳帽仍然有日晒病的危险 。此外,每天到傍晚时分还一定有一场骤雨,每当雨来的时候,便得慌慌张张地把物品搬到回廊下 。几天以后,诊所每天要接待大约40个病人 。皮肤病、麻风病、昏睡病、心脏病、肺病、酒精中毒、精神病、风湿病、坐骨神经痛、痛风、慢性腹泻病、尼古丁中毒、痔疮便秘、牙病、小腹肿胀、癔病、疝病等都是常见病 。史怀哲必须成为一个全能医生 。史怀哲日以继夜医治他们的身体,更关怀他们的灵魂 。他也是土人的严父、兄长、工头和密友 。在丛林中,他亲自和土人建医院,自制砖头、配药方、拓农场 。在当地的加洛阿语中,史怀哲的名字叫“奥甘加”,是“巫师”的意思 。
土人长期生活在自由散漫的环境中,群体居住,靠天吃饭,他们会有很多不恰当的行为,不仅不懂得守规则,甚至会心安理得地随手拿医院的各种东西,会在病房里烧火做饭,等等 。史怀哲不得不制定医院规则,由助手每天早上向看病的人宣读一遍,并请大家传达给村子里的人们 。

史怀哲名言 史怀哲

文章插图
什么是阿尔伯特使怀哲的代名词人类爱是阿尔伯特使怀哲的代名词 。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阿尔伯特·史怀哲,德国著名哲学家、音乐家、神学家、医学家、人道主义者,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精神之父 。1913年他来到灾难深重的非洲加蓬,建立了丛林诊所,开始从事医疗援助工作50年,直至去世,被誉为非洲圣人,他的名字也几乎成了人类爱的代名词 。
史怀哲的简介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是二十世纪人道精神划时代伟人、一位著名学者以及人道主义者 。具备哲学、医学、神学、音乐四种不同领域的才华,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思想,他是一个了不起的通才、成就卓越的世纪伟人 。1913年他来到非洲加蓬,建立了丛林诊所,从事医疗援助工作,直到去世 。阿尔贝特·施韦泽于195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
1904年,在哲学、神学和音乐方面已经拥有巨大声望的他听到刚果缺少医生的呼吁,决定到非洲行医 。历经九年的学习,他在38岁的时候获得了行医证和医学博士学位 。施韦泽夫妇俩于1913年来到法属非洲,主要靠巴赫作品演奏会的收入,在加蓬创办兰巴雷内麻风病院,经过近三十年的艰苦奋斗为当地人民治病 。他是法国哲学家,音乐家、传教医师 。
扩展资料
主要著作
施韦泽的著作众多,横跨四大领域而且均具有极高的专业性 。
《康德的宗教哲学》(1899)
《巴赫论》(1905法文版,1908德文版)
《耶稣生平研究史》(1906)
《德法两国管风琴的制造与演奏风琴的技巧》(1906)
《原始森林的边缘》(1921)
《文明的哲学》(1923)
《非洲杂记》(1938)等,
其生命伦理学方面的代表作则是《敬畏生命》 。1915年,置身非洲丛林与河水间勃发的生命世界,追念第一次世界大战蔑视生命的悲剧,施韦泽提出了“敬畏生命”(Ehrfurcht vor dem Leben)的理念,将伦理学的范围由人扩展到所有生命,成为生命伦理学的奠基人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史怀哲
什么是阿尔伯特是怀哲的代名词 。一生都在进行医学服务 。阿尔伯特的一生都在进行医学服务,所以是怀哲的代名词 。阿尔伯特·史怀哲,出生于1875年,1965年去世 。德国著名哲学家、音乐家、神学家、医学家、人道主义者,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精神之父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