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写作方式?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分明是在为自己在写作上的无能找借口,是谬误 。
中国从古至今的大文豪,没有一个是靠抄袭、洗稿和模仿成名成腕的,屈原不是,司马迁不是,李白不是,杜甫不是,欧阳修不是,苏轼不是,施耐庵不是,曹雪芹也不是,近代的鲁郭茅巴老曹也都不是,这些大文豪的文字都有独特的魅力,这份魅力根本就不是抄来的 。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句话对吗?我们通过学习和阅读基本上都是在接受其它人的观点和看法,少有人是自创观点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真的是天下文章一大抄了 。
文章插图
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出处是……?天下文章一大抄是古代的一句俗语,并无明确出处和作者 。这句话化用自清代孙洙编辑的《唐诗三百首》序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 。
这句话的意思是经常读唐诗三百首,即使不会自己作诗也会吟诵诗歌 。通过反复朗读、背诵,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吸收古人的智慧,体会作者的内在思想感情,从而能够吟诵 。
清朝乾隆进士、蘅塘退士孙洙的这句名言,流传二百余年,至今脍炙人口,常用来阐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或者指长时间被诗词熏陶,怎么也会受影响 。
扩展资料:
苏子瞻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创作思路,名为隐括词 。
隐括,文艺的说法是为了与原创者思想情感达到共鸣而将原创者的作品临摹改编为自己的作品,说白了就是把前人的优秀作品稍微改编一下就变成了自己的新作 。
有一句俗话讲:“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会抄不会抄 。”这句话用来形容苏轼十分恰当,因为他就是那个将“抄”发挥到极致的人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洙
百度百科—隐括词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句出自谁人?“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一俗语,虽然一直难登正规写作教程的“大雅之堂”,但我们却常能在讨论写作学习之道的不经意间与其“邂逅” 。
此语朗朗上口又不乏幽默、调侃的味道,笔者不知出自何朝何代何典,但可推测,其最适合于嘲讽明清之际“以文取仕”的弊端,最能概括其间“应试”的“雕虫小技” 。因为,自古以来,统领写作学习之道千百年的,理应是“诗言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和当今风靡世界的写作教学改革的“要向生活靠拢”等,而明清时的科举考试,要求文章内容限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以程朱理学观点为评价标准,不允许丝毫发挥己意;要求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即极端形式主义的“八股文”,教条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面对如此思想僵化、样式死板的作文要求,“抄”几乎只能是必然选择 。所以,这句以“抄”为标志的俗语,应运而生,形象、生动的囊括了这种从内容到形式都一脉相承,严重束缚考生思想与能力发展的作文特点,同时也巧妙的点出了“应试”的对策——“抄” 。“抄”什么?当然一是僵化的思想内容,二是模式化的表现形式 。怎么抄?这也不复杂 。查阅辞书可见,“抄(钞)”,有两解:一是“誊写”,二是“照着别人的作品、作业等写下来当作自己的” 。据此,或者是“克隆”,或者是“抄袭”,只是要因人而异,因“情”制宜,各取所需罢了 。并在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中,形成了一套颇有“立竿见影”之功效的“抄”的模式和另一种蔑视“知识产权”的“剽窃”之风 。对于培育这种崇尚“文章抄技”的文化专制,古今都不断的有人揭露抨击,《病梅馆记》脍炙人口,古今文学家塑造的科举制度受害者范进、孔乙己等等诸多文学形象,在国内也几乎是妇孺皆知,而“寻章摘句老雕虫”更是古人对那些只会死读书,生搬硬套前人章法、词语而没有任何创造者的嘲讽 。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
这本是一句俗语,无登大雅之堂,但是这种现象却很多见 。
抄,并不是指全部原搬不动抄袭,而是有所继承有所吸收有所借鉴 。
抄分三个境界 。抄其文,抄其意,抄其势 。
抄其文,是指在别人的文章中看到优美的句子,在自身写作是运用 。
抄其意,是指在深思苦读一篇文章之后理解了作者要表达的意境,将这种意境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高原|世界公认的第一大高原,人均人口不足3500人,你去过吗?
- 奥伊米亚康|世界上最冷的10个城市
- 贝加尔湖|“贝加尔湖”现状,带你看看真实的贝加尔湖
- 洱海|大理洱海环海一日游攻略。
-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多少小格
- |尼泊尔EBC徒步,为什么需要向导?
- 金山嘴渔村|尴尬的金山嘴渔村!
- 天下370的冰心装备
- 美图秀秀怎么发文章
- 围城美抄和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