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周洪双
2月14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了四川古建筑调查最新成果,建立起适用于四川地区的木构建筑断代标尺。该院古建中心的“四川元明建筑”专题数据库,系统科学地调查了川内古建筑100余座,采录并上传了83处古建筑VR数据。此次调查,还重新确认或限定了四川地区23处古建筑的修建年代。
VR数据库让古建筑可“扫码”游览
扫描二维码,“滴”的一声,始建于元代的盐亭花林寺全景形象跃然于手机屏幕上。随着箭头指引,前檐立面、前廊、右山面、左山面、后山面以及殿内布局一一呈现在眼前,图像还可360度旋转、放大,足以看清每一根椽子的细节。
“很多古建筑位于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有了这个VR数据专题数据库,观众不用迈腿,就可以身临其境地全方位观察和欣赏四川古建筑。”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中心主任余书敏说。
“5·12”汶川地震之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四川省文物局的指导下,立即展开对全省古建筑的踏查。截至目前,专家团队已调查测绘古建筑百余座,并对其中87处进行了三维激光扫描测绘、全景摄影和无人机航拍。
2016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成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并开始搭建VR文化遗产数据库。当年,该中心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中心达成合作,开始对四川地区的早期建筑进行VR全景摄影工作。
余书敏介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中心迄今已经上传了83处古建筑VR数据,形成了“四川元明建筑”专题数据库。南部观音庵、张飞庙敌万楼、新繁龙藏寺等,均可在线扫码游览。
不断充实的VR数据专题数据库,让不可移动文物在虚拟现实中活起来,既可为一般古建爱好者提供虚拟参观、游览古建筑的网络平台,也可降低大规模参观对历史建筑的潜在危害,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
红外摄影找到古建筑“出生证”
“此次田野调查中,我们首次将红外摄影技术用于古建调查,捕捉到很多隐秘信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中心副主任蔡宇琨说。
2012年8月,古建中心技术人员带着红外相机,来到眉山报恩寺大殿,把镜头对准了表面模糊不清的屋梁。随着对焦圈的旋转,“泰定四年……”一行黑色字迹清晰地呈现在取景框里。
这一发现让专家们欣喜不已,陪同考察的工作人员也感叹道:“在多年的文保工作中,这还是第一次发现报恩寺大殿中还有这些隐秘的题记!”
所谓题记,就是古人用毛笔在建筑构件上书写的文字,通常用以祈福记事,并会标明每位捐资人的姓名和所捐财物。一行行题记,仿佛是古建筑的“出生证”,记述着修建缘起和修缮经过。由于墨迹和污渍对红外光的吸收程度不同,题记在红外相机中便能显露无遗了。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景区|河南力争4A级以上景区建成钻级智慧景区 会带来怎样的旅游新体验
- 茂县|四川名景区下埋着一座千年古城,当地人不喝井水,导游:可以祭拜
- 管其乾|无人机鸟瞰中华网友第一庙福建石峰永兴寺
- 吴勇|中国南方落差最大、雪道最长 四川茂县太子岭滑雪场满足你的“冰雪瘾”
- 建设|中国体育公园多起来
- 党建馆|萍安钢铁被评为萍乡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
- 携程正式实行混合办公,梁建章呼吁更多公司效仿
- 福建省|昆明再提新地铁,起始站为世博园,沿途贯穿境内三大片区
- 青岛市|省文旅厅在我区调研景区建设
- 丽江|四川“小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