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翻译 太常引

辛弃疾《太常引》赏析这首词的上片 , 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 , 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 , 对月抒怀 , 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 , 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
词的下片 , 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 , 直入月宫 , 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 。想象更加离奇 , 更加远离尘世 , 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 , 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
原文如下:
一轮秋影转金波 ,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 , 长空万里 , 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 , 人道是、清光更多 。
译文如下: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 , 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 , 好像故意欺负我 。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 , 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 , 人们说 , 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据词题可知 , 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 , 为赠友之作 。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 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十二年中 , 为了收复中原 , 作者曾多次上书 , 力主抗金 。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 , 南宋词人 。字幼安 , 号稼轩 ,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 , 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 , 不久投归南宋 。四十二岁遭谗落职 , 退居江西信州 , 长达二十年之久 , 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 。
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 , 不久罢归 。一生力主抗金北伐 , 并提出有关方略 , 均未被采纳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 , 富有爱国感情 。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词存六百二十九首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太常引辛弃疾原文及翻译太常引辛弃疾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一轮秋影转金波 ,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 , 长空万里 , 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 , 人道是、清光更多 。
翻译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 , 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 , 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 , 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 , 人们说 , 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
赏析
这首中秋抒怀的小词 , 写于宋孝宗赵眘淳熙元年 , 此时作者在建康(今南京市)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当时的南宋朝廷根本没有收复中原的决心 , 反而对金人屈辱求和 , 排斥和打击抗金的爱国志士 。对此 , 作者十分痛心 , 在中秋节夜晚与友人吕叔潜饮酒赏月时 , 就写下了这首词 , 以抒情怀 。
词的上片写一轮圆月 , 从东方冉冉升起 。初升的时候 , 还是一片朦胧 , 当它慢慢升高 , 就变得更加明亮 , 金色的波光 , 象重新磨过的铜镜那样明亮了 。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 , 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 , 乘风直上万里长空 , 俯瞰祖国的山河 。毫无疑义 , 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 。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翻译 太常引

文章插图
太常引是这首词的什么太常引 , 词牌名 , 又名"太清引"“腊前梅”等 。双调四十九字 , 前段四句四平韵 , 后段五句三平韵 。以辛弃疾《太常引·仙机似欲织纤罗》为正体 。代表词作有纳兰性德《太常引·自题小照》等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