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残荷听雨声全诗内容是什么?留得残荷听雨声,出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宝玉嫌弃大观园中的荷叶已经残败,随口叨叨说破荷叶可恨,要遣人拔去 。
黛玉却偏偏和他争论,说平时并不喜欢李义山(李商隐)的诗,独爱这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
于是宝玉听到黛玉的话便是圣旨一般,立刻诺诺连声说,果然是好诗句,留着破荷叶不用拔去了 。
原诗是“留得枯荷听雨声” 。
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字义山)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
诗歌的意境比较委婉,用笔简练,以竹坞、亭槛、流水、枯荷等极其普通的景物,勾勒出清幽绝妙的意境 。
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写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 。
古诗在漫长的历史流传过程中可能有个别字句变化,所以有“枯荷”与“残荷”的差异 。
曹雪芹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巨匠,本身就是一位出色的大诗人,他对诗词有自己的独到研究 。
“残荷”二字的改动,似乎比原诗更有韵味,声调也更抑扬 。
文章插图
留得残荷听雨声全诗是什么?全诗: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
原诗是“留得枯荷听雨声” 。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字义山)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
诗歌的意境比较委婉,用笔简练,以竹坞、亭槛、流水、枯荷等极其普通的景物,勾勒出清幽绝妙的意境 。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写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 。
残荷寓意着坚韧不屈,它的生命力很顽强,残荷对水质的要求很高,适宜在平静的浅水、池塘、沼泽等环境中生长 。
残荷是喜光的植物,种植时要让植株接受充足的光照,通常植株接受的光照越充足长势就越好,花朵也会更好看 。
残荷是荷花即将凋谢的时候,很多人不知道残荷有什么寓意,残荷寓意着坚韧不屈,残荷生命力很顽强,它在所有的荷花凋谢后还能独立开放一段时间 。残荷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虽然被称为残荷,但它的花朵还是很好看 。
‘留得残荷听雨声’出自哪里,全诗是什么?《红楼梦》读到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一回,众人游大观园,宝玉见塘中荷叶破败,于是想让人拔了去,原文是这样的:
宝玉道:“这些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 。”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功夫 。”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
李义山,就是李商隐,但是诗里原文是留得枯荷听雨声,“留得残荷听雨声”是《红楼梦》的原文 。
【留得残荷听雨声,任是无情也动人 留得残荷听雨声】李商隐的这首诗诗题为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全诗如下:
竹坞无尘水槛清,
相思迢递隔重城 。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
“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全诗是什么?《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李商隐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赏析李商隐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却在无意中陷入朋党争斗的旋涡中 。于是接踵而至的便是一系列的不幸,这些不幸让他倍感人生早秀先凋的身世之苦 。他的一生经历,颇多难言之痛,至闷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 。实在可谓“为情而造文” 。因此,他的诗总显现出一种特别的“高情远意”,于一种假象的委婉中,寄寓一种深远的意韵 。《宿驼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就是这样一首很有情韵的诗作 。“竹坞无尘水槛清”,诗人起笔就以极为简练的笔调,勾画了驼氏亭的环境:水清、竹秀、亭静,这里一片的清幽雅洁 。然而,也正是这幽静清廖的,远离了尘嚣的境地,牵引出诗人绵绵的相思 。这种相思,了无痕迹地表现出清幽环境中诗人的孤寂;“相思迢递隔重城”,而地域的距离又是这样无情地阻隔了彼此的思情 。诗人眼下所宿的驼氏亭与崔氏二兄弟居住的长安,远隔千山万水,诗人只能借助于风、于云,将自己的思念悠悠然地飘向远方长安,以求得寂寞中的慰藉,间隔中的契合了 。读李商隐的诗,常常会在无意中发现一个“隔”字 。而这个“隔”字,孕育其中的则是无尽的“怨”和“恨”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风雨》),是友人之间无法沟通的怨;“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是情人之间天涯阻隔的恨;就是他写给妻子的那首极富盛名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同样也暗含着“隔”,那是情真意笃的夫妻之间无以剪烛夜话的惆怅和凄苦 。这一个“隔”字,无疑还是诗人枯立于人世的写照,又正是这“隔”字,造成的太多的距离,成了诗人心灵深处的大痛 。“秋阴不散霜飞晚”,此时此刻,仰头望天,雨意已浓,一片迷蒙 。这样的物景,给本就不够明朗的心境,投上重重的阴影,心境的黯淡,又为物景抹上了一层灰色 。情与景,心与物浑然于一体 。“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一直为后学所溢美的神来之笔 。试想,淅淅沥沥的秋雨,点点滴滴地敲打在枯荷上,那凄清的错落有致的声响,该是一种怎样的声韵?枯荷无疑是一种残败衰飒的形象,偶尔的枯荷之“留”,赢得的却是诗人的“听”,而诗人“听”到的,又只是那凄楚的雨声 。枯荷秋雨的清韵,有谁能解其中个味?那枯荷莫不就是诗人的化身,而那“雨声”也远不仅是天籁之韵了,或许它还是诗人在羁泊异乡、孤苦飘零时,略慰相思,稍解寂寥的心韵呀!全诗紧紧扣住了诗题的“寄怀”,诗中的修竹、清水、静亭、枯荷、秋雨无不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凭藉,成了诗人寄托情感的载体 。诗的意境清疏秀朗,而孕育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 。诗人虽然与友人“身隔”,而却无不在祈盼着“情通”,这或许就是诗人所说的一种“心有灵犀”吧 。这样看来,晚唐的那雨声,便也一直滴到今天,滴在我们的心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