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构建主义 构建主义( 三 )


认知构建主义 构建主义

文章插图
什么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 。
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
【认知构建主义 构建主义】建构主义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 。
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
扩展资料:
1,建构主义知识观: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 。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
(2)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 。
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 。
2,建构主义学习观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
(2)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
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因此,学习,不是象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 。
(3)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
(4)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 。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循环往复,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相互交替,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
3,建构主义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 。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 。
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
(2)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
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
(3)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的不可避免,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千差万别的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