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构建主义 构建主义( 二 )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将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及其设计制作的课件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理科教学领域中逐渐流行起来,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建构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然后详细地阐述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包括知识观、学习观、教师观和课程观 。最后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对当今的物理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和谐”作为伦理概念,代表了公正有序、协调完善的关系与秩序状态 。社会关系的伦理协调主要反映着社会的主客观关系、利益关系、人际关系具有公正、有序和充满活力的特质 。然而,关系的和谐离不开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人类社会的关系总是可以大致地区分为这样两种,一种是作为自在的客观关系,它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的作用带有自发性和无目的性;另一种是自为的关系,它是在自在的客观关系中,被社会历史主体的理性自觉把握了的关系,是一种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关系 。因此,它要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各种关系的和谐是以何种价值目标或价值理念为支撑的,它的正当性何在 。
第二,关系的和谐在具体生活世界的各个领域当中是以何种价值原则或标准具体展开的,它的依据何在 。
第三,主体对客观关系的把握能以何种方式并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和谐,它的现实性何在 。以上三个方面是社会之关系和谐不可或缺的价值维度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提升和完善社会价值目标和价值原则,以和谐的社会秩序和社会伦理制度作为基础和保障 。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就是规范化、系统化的各种社会关系的现实载体 。然而,和谐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需要科学的道德渗透 。由于社会秩序和制度的建构过程实际上是各种社会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 。因此,一定的社会秩序和制度当中,总是包含着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法律的、道德的等各相关构成要素 。伦理道德在社会秩序和制度的建构过程中,将把体现为“应然”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和道德理念灌注其中,并且通过自身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
具体表现在,
其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建立在经济信用关系基础上的道德诚信机制是其强有力的伦理支撑和制度保障 。道德规范和经济规律的深层结合,不但使经济体制本身被赋予了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道德建构原则,而且经济秩序和制度化道德的耦合,也使得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和价值标准成为具体的实践规则 。
其二,在法制建设领域,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规范始终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制度安排和规范保障 。社会主义法制就其实质而言是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的体现 。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在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依据不同的社会条件而发挥不同的作用 。社会主义的伦理精神和道德规范总是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相辅相成,两者在不同程度、不同领域、不同方式上此消彼长地互依互存,乃是整个社会稳定有序地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其三,在文化领域,伦理道德的作用尤为明显 。我国是一个重人伦、讲道德的“礼仪之邦”,包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资源的中华民族文化无疑是我们民族应该珍视和继承的精神遗产 。而当前无论是历史道德的延续还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特质,伦理道德都将成为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摇篮,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源之一 。
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圭臬始终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完善人的德性,始终是社会和谐存在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 。在这里,伦理道德是一种主体性的道德,对于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在于:
其一,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的和谐社会,这就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始终是人
其二,构建和谐社会的所有方面,都需要有一定理性自觉的人来完成 。换句话说,如果缺乏在自由意志基础上的道德自律,和谐社会将始终只存在于观念当中或自发的现实性当中 。
其三,人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认识,是人完善自身存在方式的不断深化过程 。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才能以真正的主体性身份而把构建和谐社会并融入和谐社会当作自身完善的价值要求 。伦理和道德就在于在理性自觉和自由意志的基础上激发这种主观能动性 。在这一点上,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是完善道德主体的主要方式,把社会主义德育教育和人的自我塑造相结合,正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积极的主体基础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