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下片,起曰:“独自莫凭栏” 。“独自”,说明词人的孤独;“莫凭栏”,则是因为凭栏远眺,是为了要看到昔日的宫阙阁楼,以满足思念故国之情,然而,汴京距金陵甚远,中间有“无限关山”的阻隔,因而只能是欲见不得,徒唤奈何而已 。更何况这“无限关山”,也不再是南唐的国土,而是宋朝的属地,看到这已经沦丧的国土和易主的江山,岂不是只能增加心中的悲苦吗?所以,“莫凭栏”,不是词人不想凭栏,而是不能凭栏,是为避免思见故国而勾起无限悲苦所采取的一种强制行动,这种心绪实际上更为凄楚、更为悲凉 。
“别时容易见时难”——“别时”,指当初投降被俘,辞别金陵,被押往汴京之时;“见时”,指现在囚禁汴京,思念故国,欲再重见旧地之时 。前者“容易”后者“难”,在这一易一难的鲜明对照之中,蕴含着词人多少故国的情思,夹杂着多少伤心和悔恨啊!要知道,这里的“别”,不是暂时的别离,而是永久的别离,因而也是人世间最为痛苦的别离,更何况这样的别离是如何的.“容易”——国家竟是那样轻而易举的就灭亡了,这岂不是痛上加痛吗?这样的难于再见,不就是对词人的死刑宣判吗?
文学作品的艺术力量在于真实而同时又具有普遍性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复斋漫录》说:“《颜氏家训》云:‘别易会难,古今所重 。江南饯送,下泣言离 。北间风俗,不屑此事,歧路言离,欢笑分首 。’李后主盖用此语耳 。故长短句云:‘别时容易见时难’ 。”由此可见,“别时容易见时难”,既是李煜独特经历和思想感情的真实表现,也是对普遍存在的离愁别恨的高度概括,这又正是它千百年来能够打动读者的原因 。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词意凄绝,充溢着无可奈何的情绪 。这里词人以生动的比喻,进一步把集合着悲凉、痛苦、伤心、悔恨,交织着绝望与希望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落红逐水流,春光已逝去,世事变化急速,好景一去不复返 。从前在“天上”过着自在自由的帝王生活,而今在“人间”却是暗无天日的俘虏生活,一天一地,差别是何等巨大!这种从“天上”降到“人间”,亦即由至高无上的皇帝成为被人轻贱的俘虏的生活巨变,对李煜个人来说,是个悲剧,但也正是这样的特殊经历,给李煜的创作带来了活力 。一方面,被囚禁、被侮辱的“人间”生活,使他的内心极其痛苦,并得以在创作中极其真实的表现出来,使作品具有感情上的动人力量;另一方面,从帝王到俘虏的生活经历虽然是李煜所特有的,但经历生活的巨变却是一般人也常有的,这就使得那些虽然没有李煜那样独特经历的人,也能受到感染,从而使作品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 。
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划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李煜的《浪淘沙令 》什么意思?什么意境?什么背景?李煜词赏析之浪淘沙令
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将阑 。
罗衾不耐五更寒 。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名家点评:
这是李煜最负盛名的名作之一,读来令人心颤 。身为臣虏,李煜的晚景实在是太暗淡太绝望了,整天在屈辱和悲伤中煎熬,生活没有丝毫的欢乐与快慰 。只有在梦里才能忘掉自己囚"客"的身份,暂时放纵一下情绪 。梦中贪欢,反衬出现实中的极端无奈和痛苦 。晚清端木埰曾说李后主梦里贪欢,"正陈叔宝之全无心肝,亡国之君千古一辙也"(张惠言《词选》),实在是苛刻的"酷评",完全不体会古人的用心和处境 。
此词以倒叙的手法先写梦醒后的环境和感受,然后写梦境 。不过我们可以把上片看作是同一时空中叠映的室内室外两组镜头 。室外春雨淅沥,本来就短暂的春光即将在风雨的摧残之下丧失 。昏暗的外景更衬托出"春意将阑"时的悲凉冷清 。室内五更时分,主人公一梦醒来,耳听帘外春雨,身觉寒意逼人 。"不暖"而"寒",似嫌重复,其实各有侧重 。"不暖",是写罗衾的单薄,反映生活处境的可怜 。而"寒"字,是侧重表现心理的凄凉悲苦 。在现实生活中,时时都处在高度的压抑、禁锢、恐惧、屈辱、悲伤的状态,只能在梦中一晌贪欢,他怎能不绝望,不心灰意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