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舟记百度网盘 编舟记( 三 )


最后西冈表达了对于《大渡海》的期望,实际上也是他对辞典编辑部的不舍 。当十五年过去,舟终于编成,马缔在后记中提及西冈名字的时候,他非常激动 。努力不会默默无闻,总有人将感动于内心铭记 。
三浦紫苑之所以能将一个时间跨度长达十五年的故事以区区二百余页的篇幅展现出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对细节的执着和对过程的选择性保留 。当然,最大的原因大抵还在于,辞典编纂就是一个重复性非常强的过程,一个例子,往往就代表着十年 。因此在西冈离职后,三浦紫苑直接让时光过去了十三年,此时非典型事件出现了——辞典编辑部时隔十三年,终于赢来了第一位新人编辑——岸边绿 。
岸边来自杂志编辑部,杂志与辞典,风马牛不相及 。岸边初来乍到便产生了巨大的疑惑,连辞典最基本的“正体字”都不知道 。但马缔却认为她适合编纂辞典,理由在于“你能十分巧妙地把东西收回到正确位置” 。倘若确实不了解辞典编纂,很有可能觉得这只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但马缔如同荒木当时发掘自己时一样,发现了岸边在整理办公室时遵循的秩序,这便是辞典编纂最需要具备的素质 。
可岸边并不是十分爱辞典,与西冈不彻底的态度不同,岸边怀抱的是一种恐惧心理,害怕自己无法承担这份职责:
这时岸边发现了并不机密的“机密文件”,联系西冈之后,她从马缔写给香具矢的情书中,发现了自己与马缔的共通之处:
人与人之间要发生交集,共鸣是最好的方式 。由共鸣才有了理解,有理解则又有了为共同目标努力的动力 。因为与马缔产生了共鸣,新人岸边第一次喜欢上了辞典,第一次想要真正了解《大渡海》这个组织 。在这个意义上,岸边正是很多毕业找工作的大学生缩影 。这些学生在大学里意气风发,可进入实习阶段,就会发现许多与想象不同的地方,产生迷茫和困惑,“我真的能胜任这份工作吗?” 。其实,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才能适应变化中的要求 。
三浦紫苑安排岸边这样一个人物其实还有另外的目的,那便是从新人的目光中继续深入表现马缔 。当岸边以一个门外汉的身份对马缔提出关于“恋爱”一词释义的时候,马缔对自己的忽略之处产生了懊恼,这真是他认真投入的体现 。
编纂辞典是一场持久战,一时的热血汹涌根本无法应对数十年的寂寞 。马缔已经带着这份认真从青年走到了壮年,而岸边的辞典生涯,才刚刚开始 。
虽然作为主编的松本并不是辞典编纂的专职人员,但他的习惯却深切地影响着荒木,进而影响着马缔:无论什么时候见到新词,必定以词例收集卡记录下来,以供日后参考 。更重要的是,他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辞典,只保留生活所需的最低限度 。达到这个程度,他已不仅仅是做事一丝不苟的学者,更是一个辞典痴,辞典就是他,他就是辞典 。
如果说荒木是激起涟漪的引子,马缔是支撑树木生长的根须,那么松本老师则是辞典编辑部的灵魂,是《大渡海》能够得以诞生的根本所在 。但将一生都献给辞典的松本老师,却连一生参与编纂的最后一本辞典《大渡海》的成书都没来得及看上一眼,便溘然长逝 。但他的精神,却依旧深深感染着马缔:
松本老师并没有走远,这群和词汇打着交道的人,也一定通过词汇,与松本老师紧紧相连 。
在阅读《编舟记》之前,我从未认为辞典是一艘小舟 。可以说,《编舟记》彻底改变了我对辞典的看法 。
从确定需要收录的词汇到撰写《撰稿要领》,从联系专家学者到删改条目文稿,从初稿到多达五次的校样,从纸张选定到装帧设计每一步都不容有失,每一步都需要投入常人无法想象的精力和耐心 。即使只是漏了一个词,都需要重新校对,否则就无法确保在限定篇幅中收录所有的词汇 。马缔和同事们并不像大多数人一般将辞典作为工具,而是将其作为承载蕴含悠久历史之词汇的小舟 。因此,他们在编纂辞典时,并不是停留在机械收编,而是匠心独运,把每一个词汇都看做一滴水,最终将它们汇集成大海 。编纂辞典固然寂寞孤单,他们却从中发现了弥足珍贵的幸福 。
给辞典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辞典,他们怀抱着这样的心情奋斗,纵然沮丧过、懊悔过,却从未放弃过 。蓦然回首,轻舟已过万重山,路漫漫其修远兮,唯上下而求索 。在没有尽头的道上渐行渐远永无止境,其中的快乐也属无穷无尽 。
辞典是怎样编成的——读《编舟记》我的理想就是做书,曲线救国一下,也是卖书,当一名书店的店员 。所以看《编舟记》特别亲切,特别悸动,它深入到了远大理想的骨血内核,从谋划选题、拟定提纲、收集材料到全局成篇,痛痛快快、仔仔细细地讲述了一本书的诞生,只是这本书更为特别——一本包罗二十万词的中型辞典 。在词汇的汪洋大海中,多少人为了挑选词语而绞尽脑汁,并不是一个词必然优于另一个词,完全是合适,有了这个合适的词就构成了恰当的语气和语境,混沌即刻变为清明 。所以,辞典就是帮助人们渡过词语之海的诺亚方舟——一本好的辞典,一本凝结着语言智慧的辞典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