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带拼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 二 )


再往前走,也就是颈联,亦是精美的警句 。上下句都是动词连接两个名词,让本来的顺序“山光使鸟性乐”和“潭影使人心空”更加灵动优美,更具有跳动性和节奏美 。有声有色,有静有动 。日光照林,潭水清澈,本来也属正常,但是它们能让鸟愉悦,能让人出尘,意境顿然生动鲜活 。试想:蓝天白云,繁花葱林,小鸟欢舞,潭影空明,人的心里怎能不被净化,被洗涤,远离凡尘,回归自然的本真主导了你的灵魂,这就是禅院的魅力,也是佛家的魅力 。鸟性,人性,佛性完全融为一体 。
尾联以动衬静,与王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有异曲同工之妙 。营造了一个寂静的世界,“万籁俱寂”由此而来 。承接上联,人在上面的环境中已经杂念全无,那么就在袅袅钟罄的引领下,进入一个纯净空灵的佛教世界吧 。自然界的声音还在,只是人的耳中唯有佛音罢了 。
作者简介:
常健 生卒年(705-765?),籍贯皆不详 。开元十五年(727),与王昌龄同榜进士 。其诗长于五言,多写山林、寺观,意趣清幽 。
逸事:
唐朝时有一个叫赵嘏的人,他的诗写的很好 。有一次,常健听说赵嘏要到苏州游玩,他十分的高兴 。心想,“这是一个向他学习的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 。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留下诗句呢?”他想,“赵嘏既然到苏州,肯定会去灵岩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庙里留下半首诗,他看到以后会补全的 。”于是他就在墙上题下了半首诗 。赵嘏后来真的来到了灵岩寺,在他看见墙上的那半首诗后,便提笔在后面补上了两句 。常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诗,换来了赵嘏的精彩的诗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注释与赏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708—765),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后移家隐居鄂渚 。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 。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 。这类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 。著有《常建集》 。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
【题解】破山在今常熟,寺指兴福寺,南齐时建,到唐代已属古寺 。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
【注释】1.禅房:僧侣的住房 。2.万籁:各种声响 。
【串译】清晨漫步走进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引得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
【赏读提示】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描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通向后禅院曲深的小路和景色的幽静迷人 。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 。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 。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 。
诵读时应围绕对古寺后禅房所独有的静趣的描写舒展声音,柔缓行腔,一“静”到底 。
【推荐名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常建
朝代:南北朝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版本一)
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
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 。(版本二)(馀通:余)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