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虎山|岛上两山相对如门“虎门”地名由此来( 二 )


据悉 , 大虎山岛在1949年以后曾设立过麻风病院 , 外人难以登岛 。 目前 , 岛上无人居住 , 保存有大虎山炮台等历史遗迹 , 该岛入选2011年首批开发无人岛名录 。 由于岛上地形多样 , 又无码头道路 , 开发难度较大 。 此外 , 大虎岛周围水域是狮子洋咸淡水鱼类产卵的主要江段 , 其东西两侧各长4公里、水深10~15米及10~30米的咸淡水鱼类产卵藏栖之所被渔民称为“大虎凼”水域 。
小虎岛:海蚀遗迹最突出 沧海桑田见证者
南沙黄阁镇旧名凤凰阁 , 宋代简称凰阁 。 据《小榄麦氏族谱》记载 , 中原人麦氏五兄弟携家眷200余人迁居此地 , 并于咸淳九年(1273年)改凤凰阁为黄阁 , 隐喻相府台阁之意 。 另一王姓 , 先世籍太原 , 于宋时入粤 。 据专家考证 , 在黄阁乌洲岗东侧、小虎山南面的海蚀洞、海崖和海蚀平台 , 以及乌洲岗、蕉门的蚝壳带 , 足以证明南沙曾经是浅海湾区 。 在黄阁梅山出土的双肩石斧和陶片 , 均为新石器时代器物 , 证明在四五千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生息 。
《南沙文史》记载 , 海蚀地貌是黄阁镇一种特殊的地质资源 , 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 据悉 , 黄阁镇海蚀地貌分布呈西北-东南走向 , 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 , 由西北向东南依次是骝岗、二岗、三岗、乌洲山、小虎山、大虎山 。 其中 , 小虎山、大虎山和乌洲山的海蚀遗迹最为突出 。
据了解 , 小虎山海蚀地貌岩石包括了两种岩性:红色砂砾岩和红色砂岩 , 大大小小的海蚀穴密布于山脚 。 小虎山西端的岩石主要是红色砂岩 。 由于砂岩比较坚硬 , 所以这里形成的海蚀穴比较小 , 但是这里有一处较大的海蚀平台 。 沿平台往南走50米左右 , 还能看到两处海蚀穴 。 其中一个是标准的海蚀穴 , 穴宽10米 , 深5.8米 , 高4.1米 , 洞内最高可达4.2米 。
而小虎山西南的岩石则主要是红色砂砾岩 , 岩石比较疏松 。 这里是黄阁镇海蚀穴最多的一段 , 沿小虎村大湾和坑仔之间的一段山体 , 大大小小的海蚀穴不可胜数 。 资料显示 , 其中一个最大的海蚀穴还是中国沿海最大的海蚀穴 , 其规模和完整度世所罕见 。 该海蚀穴的岩石构成与前述海蚀穴不同 , 其石粒大而且多 , 最大直径达1米 。
“虎”字老建筑
大虎山炮台遗址
【大虎山|岛上两山相对如门“虎门”地名由此来】大虎山炮台遗址属虎门炮台 , 在大虎山岛东边偏北 , 坐西南向东北 。 大虎山岛地处珠江中流 , 四面环水 , 南距上横档岛6000余米 。 炮台基础遗存今天仍清晰可见 , 鸦片战争时期炮台的主要建筑材料三合土块分布于岸边水中和山沟里约600平方米的范围内 , 可见当年炮台规模之宏大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