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稿数学 评课稿( 三 )


一、抓文本用心读
课文的理解靠读,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靠读,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读 。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 。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 。
提高“读”的质量很重要 。读得再多,没有质量的保证,也难以真正提高课堂效益 。
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接触范文,仔细揣摩,反复体味,内心融入 。
1、第一要求学生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用“心”去读;
2、第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做到每读一段都要有目的,不白读;
3、第三选好读的重点,一篇课文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必须选择有助于进行词句训练的、有助于挖掘文章主题的、有利于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内容作为重点来读 。
项老师注重通过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通过默读、自由读、引读、范读、配乐读、师生、生生互读等方式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
二、在理解中美读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了解不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 。”
在课堂上,要想吸收和积累生动的语言,就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重点句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味来 。
1、
作者为什么喜欢桂花?老师让学生细读课文一、二段,从中找出重点的语句:桂花树不象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 。......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桂花开的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
教师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体会桂花姿态的特点:笨笨拙拙 。香气迷人的特点:“香飘十里”、“浸”等 。在对“浸”字的理解上,先让学生说出“浸”有“浸泡”、“沉浸”的意思,接着教者用语言引导学生想象桂花的香气:“不论走到哪里,都会闻到它的香味,房前、屋后;白天干活,晚上睡觉,香气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
学生通过再次读文,从文句中品味出:桂花树笨笨拙拙的,桂花很平凡也很朴素,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
“不仅作者喜爱桂花,就连古人也很喜欢桂花呢!”教师出示古人描写桂花的诗句:“叶密千层秀,花开万点金”“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高一流 。”诗句对桂花的形态、特点进行了恰当的描绘和解读 。学生通过与文中的语句进行进一步的对照,既理解了诗意,又把作者对桂花与众不同特点的喜爱之情体会的更深刻 。这样再回头去读课文,读的更加有味了 。
2、课文三节第一句: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一个“缠”字写出了作者盼望摇桂花时的迫切心情,同时把儿童对大人的纠缠耍赖的特点表现出来 。学生读文后,师问“老是缠着”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期待的心情、希望的心情、迫切心情 。......”然后;老师让学生试着练习读,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接着指名学生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的比较到位 。教师接着让学生想象自己迫切要求妈妈同意自己做某件事时的心情,然后再练读,再指名读,这时把作者当时的心情已经淋漓尽致地读出来了 。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效地落实了中年级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这一训练要求 。
三、在感悟中读美
1、
课文的第三小节,教师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可以体现出作者摇花时快乐心情的词句: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象下雨!好香的雨呀!”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
自己盼望已久的事情发生了,应当是怎样的心情呢?教师让学生带这乐的心情读文,学生乐的心情体现的不充分,从“使劲”也可以看出作者的乐 。让学生读,再读 。
②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象下雨!好香的雨呀!”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的情景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