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图片 稷下学宫( 三 )


魏王听后,心中惭愧,不久就败兴离去了 。魏王与齐威王比富,他将一些宝马香车看成宝物,而威王却将人才看做是无可比拟的宝贵财富 。所以,齐国能吸引天下名士纷至沓来,终能强盛 。
古时候,人们有一种认识,就是说齐人“尚智辩,多权诈”,这似乎与现在人们称赞山东人质朴、实在、豪爽之说大相径庭,应该说这是齐地风俗古今的一大变化 。司马迁也在《史记》中对齐国民风有过评论,他说:“齐带山海……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 。”由此可见,即便是到了汉代,齐人风俗“智诈”、“巧伪”之说还是相当普遍的社会舆论 。其实,齐人“多智”、“好议论”的人文风尚、早在“稷下学宫”中初见端倪 。当时,稷下学宫既是当时思想家、教育家的聚散地,又是齐王“智囊团”的大本营,稷下先生担负议政、备顾问、制礼的职责,帮助齐国设计治国蓝图、拟定典章制度 。比如,齐宣王就喜爱文学游说之士,十分礼遇稷下先生,让他们“不治而议论” 。这无疑说明了稷下遗风对齐地风俗的影响是不应被忽视的 。
如果谈到稷下学宫留给后世最大的影响的话,我们就不能不说一说中国古代的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了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从国家到民间都给予教师很高的社会地位 。而在稷下学宫的时代,这种传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扬 。前面我们讲到齐王给予这些名士优厚的待遇和物质享受,充分听取他们对国家政治的建议,足以说明齐国君民对这些“老师”的尊重 。曾在稷下学宫“最为老师”、“三为祭酒”的荀子,把天、地、君、亲、师并列起来,提到同样崇高尊贵的地位 。他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他认为,是否重视教师的地位与国家兴衰存亡关系极为密切,他还曾预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这就是说,如果国家能够兴旺,那么必然是尊重老师的传统起到了重大作用;如果国家看上去要衰亡了,就表明这个国家的尊师传统没有得到好的贯彻 。荀子就这样为尊师重教的历史传统奠定了理论基础 。
虽然说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总是征伐不已,但是各国内部却依然保持了尊师重教的传统,对人才的培养和招纳都不遗余力,也都在政治上和教育上强调尊重教师的重要性 。正是因为如此,那时的人们在观念中才会对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有着深刻的理解,由此激发出人们对从事教师工作的人的爱戴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