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图片 稷下学宫( 二 )


稷下学宫的学术博大精深,包含了当时各家各派的思想 。就儒学而言,曾在稷下学宫中有影响的儒家学者,前有孟子,后有荀子 。《盐铁论·论儒》中记:“齐宣王褒儒尊学,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论职而论国事 。盖齐稷下先生干有余人 。”现代学者钱穆认为这段史料不可靠,孟子不是“稷下先生”(参见钱穆《先秦诸于系年·孟子不列稷下考》),但有不少学者不同意钱穆的观点 。不管孟子是否稷下先生,可以确定的是,孟子长期居齐,他的思想颇受稷下学者的影响,如孟子关于“养浩然之气”的思想,就有学者认为是受稷下先生宋钘、尹文“气论”的影响(参见郭沫若《十批判书·稷下黄老学派批判》、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等) 。
荀子,则是稷下学宫的最后一个大师,他立足儒家,对稷下学术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总结,从人性论、认识论、政治理论、天人关系等诸方面对稷下学术进行了吸取和修正,从而将诸子学术推向高潮,成为战国诸子学的真正总结者,其中对后世最有影响的就是荀子的“礼法结合”的政治思想 。
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 。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随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 。
什么是稷下学宫?战国时代是个所谓“礼崩乐坏”的时代,周王朝原有的政治文化体系受到了打击 。与此同时,因为社会的急剧动荡不安,不仅导致国家官学系统的衰废,而且也使得官学中的文士们也都成为了“自由的知识人” 。
在东方的齐国,为了招揽天下人才,探寻治国的理论,开设了一座“稷下学宫” 。这座学宫位于齐国都今山东临淄稷门外,大约创建于齐桓公田午(公元前374~前357)时期,并在齐宣王(公元前319~前301在位)时期达到鼎盛阶段,至末代齐王建时衰弱,历经一百四十余年 。据说,当年学宫繁盛时,流连于此的贤人、名士达“数百千人”,齐王允许他们在此“不治而议论” 。当时各国著名的文学游说之士多曾先后或长期在此著书讲学,互相切磋驳难,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一大波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的百家争鸣局面 。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历史之久,令后人惊叹 。当时,云集稷下的主要学者有孟子、荀子、慎到、环渊、邹衍、田骈、彭蒙、淳于髡、接予、鲁仲连、田巴、邹奭等 。这些学者在学术上各有所主,分属各派,主要的有道、儒、法、名、兵、农、阴阳、纵横诸家,互不统属 。他们也不威慑于权势,自由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和主张,百家立异,各持其说,争辩求知,蔚为大观 。
稷下学宫的兴起与齐国“养士、用士”制度有着紧密的关联,本来齐国就富有收揽贤士的传统 。田齐夺取政权后,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扩大了礼贤的规模,专门设置了稷下学宫,广招人才 。历代齐王虽有贤愚、不肖之别,但在尊贤礼士方面却做得颇为令人称道 。凡来稷下的学者,都要经过齐王召见,通过问答及对其学术水平、社会名望、带徒多少、资历深浅等个人条件的了解,授予他们不同的等级称号,让他们享受不同等级的待遇 。据史书所载,淳于髡因有功于齐,被列为“上卿”;孟子被列为“客卿”;荀子则是“三为祭酒”、“最为老师” 。到了齐宣王时,“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 。
最为令人羡慕不已的是,齐王还为这些“自由知识人”建造了高门大屋等壮观的府第,给予他们优厚的俸禄 。比如说,淳于髡当上上卿以后,齐王就赐给他千两黄金和百余辆革车,他的地位俨然与诸侯相同了 。我们所熟知的孟子,曾多次劝说齐宣王实行他所主张的仁政,虽被宣王认为不合时宜且迂阔可爱,但仍享受着优厚的物质待遇 。每次孟子出门时,都有数十辆车和数百人跟随着他,排场只能用“阔气”来形容了 。可见,齐王将这些士人视为“瑰宝”,把他们看成是光照千里的人物 。讲到这里,我们来说一则齐威王发现人才,明辨人才,还重视人才,把人才比喻为国家的宝贝的故事 。
有一年,威王与魏惠王到郊外一起打猎 。
魏王问道:“大王可有什么宝物吗?”
刀币威王说:“没有 。”
魏王不解地说:“像我这样小的国家,还能有像用夜明珠装饰起来的车子之类的宝物,怎么齐国这样的万乘之国会没有宝物呢?”
威王微微一笑,说:“我眼中的宝物与您眼中的宝物不一样 。我有个大臣叫檀子,被我派往南城,楚国人知道后就不敢向前来犯掠夺,而泗水之滨的十二个诸侯也都会来朝拜 。还有个大臣叫盼子,我派他镇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到东边的黄河里捕鱼 。我手下那个叫种首的大臣,一旦被我派出戒备盗贼,所到之处就会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这些人比起那些宝物来,您看如何呢?”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