骟马拼音 骟马

骟马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叫?``阉割了的马称为“骟马”,也称去势之马 。
蒙古民族在千百年游牧生活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养马方法 。马生下来一、二年间在草地上进行精心骑乘训练,使其饱食青草,膘满体壮 。长出四齿即去势 。蒙古语称去势之马为“阿塔思”,汉语叫骟马,或马 。这样早去势的马矫健勇壮,而且有力柔顺,能耐寒冷气候 。去势后的马经二、三年在草地放牧后,再次骑乘,并像最初骑乘训练那样再次教练 。经第二次教练,马的性情已较温顺,步法也很理想,不会咬人、踢人 。骑马的人在马背上感到很平稳 。下马后不用拴马,马也不会离开走远 。另外,成百成千匹集成的马群也没有嘶叫的 。在教练中,白天绝不给饲料,到了夜里在草地上放牧,拂晓又备起鞍子骑乘,虽然骑乘完了不用拴住,但做为养马法,必须拴在柱子上,使马仰起头,等到气息完全平静、四蹄冷下来之后,才开始在草地上放牧 。因为马经过奔跑,疲劳还未恢复的时候就吃草、饮水是很有害的 。战马在参加战斗后,必须在草地上放牧,使其饱食青草,饱饮好水,这中间绝对不骑乘,只有再次战斗临近的时候,才把马从牧地赶回营地,拴在马栓子上 。然后,仅喂少量的草,经—定的时间以后,肥膘收缩,身体壮健,这时再继续乘骑数百里路 。用这种养马法,马奔跑很远路也只出很少汗,任何远征都耐得住 。行进中络不喂草饮水 。因为劳累紧张中饮食,马摄入的东西不仅不能变成血肉,反而要生病 。牧马中最强壮、最优良者留为种马而不去势,蒙汉混合话称种马为“移刺马” 。移刺马外,大部分牡马都去势、病弱者很少 。移刺马为官马,会如牧人管理马群那样巧妙地管理骡马群 。骟马骒马各自为群绝不相混 。骡马群一般由四,五十匹组成,一群骒马必须配备一匹种马(移刺马) 。移刺马发现自己管辖的骡马中有寓群出走者,就立即追上,连踢带咬的赶回来 。其它骒马群的移刺马奔到不属于自己的骒马群时,该群的官马会制止它,把它咬伤或踢伤以后赶跑 。牧人经常手持铁鞭监督马群,马特别惧怕铁鞭 。若牧人发现无视秩序争先喝水的马,就挥动恢鞭,立即制止 。故即使在饮水时,马群也是整齐撑列,顺序喝完水高去 。这样周到的饲养管理,就是蒙古人养马法比其他民族的养马法卓越之处 。

骟马拼音 骟马

文章插图
古代的骟马是什么样子的?李光弼的“母马计”是什么?古代的骟马就是阉割后的公马,一般都是上战场冲锋陷阵的战马 。李光弼的“母马计”就是利用了敌人史思明未经阉割的公马处在发情期对母马的向往,而引诱了一批史思明引自塞外的战马 。一般动物都有一个发情期,在发情期期间公的动物会非常的狂暴而难以控制,于是人们就采用了阉割的方法来控制动物的精力 。
公马的发情期有利于马匹的繁衍交配,但是当马匹用来做战马的时候却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发情期期间马匹狂躁十分难以控制,会影响军队的战斗力 。若是纵容战马进行交配则会影响战马的精力,也会影响到战马在战争中的战斗力 。所以人们才想到了将公马阉割后再放入战场,这就是古代所谓的骟马 。
而李光弼的“母马计”则是在安史之乱的时候,那时候叛军史思明的战马都是引自塞外的宝马,体魄强壮,战斗力十分的强大 。关内中原的战马基本上都无法与史思明的宝马向对抗 。史思明心生一计,那就是将自己的宝马按时散养在城池对面的河道旁边,以此来扰乱李光弼的军心 。
李光弼这方本身就处于弱势,士气低下,被史思明这么一刺激就是更加的雪上加霜,李光弼一看不行,这么下去这仗根本没办法打 。于是令手下在民间收购了几百匹母马和母马产下的幼马 。在一天史思明照例放养战马的时候,李光弼开城将母马放出城外,将幼马困于城内,母马心念城内的幼马,都长嘶短叫起来 。
河道旁史思明的战马一听到母马的叫声顿时都兴奋不已,甩开四蹄就像母马奔跑而来 。李光弼看到情况,立刻开城将母马放进城内,史思明的塞外宝马也都追着母马进入了城内 。于是李光弼就不费吹灰之力收获了一批塞外宝马,而史思明则损失了一批宝马,同时也令他的计策流产了 。
综合而言,无论是“骟马”还是“母马计”都是利用了动物最本质的兽性,骟马可以保留公马的战斗力同时更好的控制,母马则是引诱着那些被“情欲”控制的公马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灵活的智慧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