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直 元直( 二 )


这句话也许正是刘备所期待的,所以刘备的第三句话紧接徐庶的答语:“天下高贤,无有出先生右者 。”与前两句话一样,这句话也不是刘备的真心话 。表面上似是对徐庶的恭维,实际上是想引导徐庶说出关于伏龙凤雏的消息 。刘备自从结识水镜先生司马徽之后,就知道了伏龙凤雏的名号 。水镜先生“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的论断,让刘备对伏龙凤雏向往不已 。徐庶是水镜先生的好友,必知伏龙凤雏的事情 。按照刘备的思维逻辑,徐庶接下去应说:“天下高贤,伏龙凤雏,出我右者 。”然后顺理成章地向刘备介绍伏龙凤雏 。可是,刘备想错了,此时的徐庶心系老母,方寸已乱,没有领悟到刘备话中的深意 。徐庶答曰:“某樗栎庸材,何敢当此重誉 。”徐庶将刘备的话当做了对他的纯粹赞誉,因此自谦,丝毫没有想到伏龙凤雏之事 。
徐庶一时没有领悟,刘备也不好明说,于是文中写道“玄德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送一程” 。此处看似平淡之笔,实是大有深意 。刘备一直在等待徐庶告知他伏龙凤雏之事,所以不想立即离开 。之后,徐庶终究告辞匆匆而去,刘备凝泪而望,却被一片树林阻断,刘备欲尽伐此处树林 。此时却见徐庶拍马而回 。玄德曰:“元直复回,莫非无去意乎?”此处不仅刘备,读者至此亦异常惊喜 。原来,徐庶并非没有去意,而是终于悟出了刘备的话外之意 。然后,徐庶向刘备推荐了一位“奇士” 。此时,刘备又说了一句话,亦颇有深意:“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这是刘备说的第四句话,是他的真心话 。刘备认为必须要找一个比徐庶更为高明的贤能之人,才有可能消除后顾之忧,此时,他仍在担心将来徐庶可能为曹操效力 。真是那样的话,他会有更为高明的人应对徐庶 。直到徐庶评价这位“奇士”:“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 。”刘备才欣然打听此人姓名 。徐庶向刘备推荐了人称伏龙的诸葛亮 。
“元直走马荐诸葛”这段情节,文字简练,语言生动,含义深刻,将人物的心理描写得惟妙惟肖 。刘备志向远大,求贤若渴,说话极有分寸,城府颇深 。徐庶本聪明颖悟,但因挂念老母,心绪如麻,对刘备的话语没有完全领悟 。他走后,水镜先生偶来刘备军中拜访他,知他已奔赴曹营,水镜先生断言:“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母必死矣!”因徐母高义,见儿子弃明投暗,必羞见其子 。后徐母果然自缢而亡 。据徐庶的聪明才智,应该也能预料到这种结果,但是他却没有,这些都说明徐庶当时心绪散乱,难比平常的才智 。他确实是至孝之人 。此段的情节简单,但是作者却写得曲折入胜,如徐庶初别刘备,忘却伏龙凤雏之事,令读者不禁为刘备感到惋惜 。而徐庶又返回,让读者为刘备顿生欣喜之情 。后徐庶终决然离去,但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读者又为刘备稍感安慰 。“元直走马荐诸葛”片段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天赋 。
读《三国演义》第11回元直走马荐诸葛 思考:1.曹操用什么样的方法把徐庶骗到曹?当年曹操率大军南征,刘备打不赢曹操败逃 。在败逃过程中,徐庶的母亲不幸被曹军俘获 。曹操知道后,派人伪造徐庶母亲的书信,召徐庶去许都 。徐庶得到书信后,方寸大乱,痛不欲生,不得不辞别刘备,去许都找他的母亲 。
(曹操)
然而,曹操得到徐庶后,却始终不用他,直到曹操去世,曹丕继位后,才任命徐庶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这其实是一个很一般的小官 。
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出祁山北伐中原的时候,听说徐庶才只是那么一个小官,不禁大为感慨:“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意思就是说,魏国真是人才济济啊,连徐庶、石滔(诸葛亮另一好友)这样的大才都不用 。
诸葛亮因为疑惑,他做了这样一个解释,就是曹魏的人才太多了 。
另一个疑惑的人是罗贯中 。罗贯中于是又做了另一番解释 。他在《三国演义》中把徐庶塑造成一个顾念旧主刘备的忠臣 。因此,去曹营后,始终一言不发,不为曹操出一个主意,所以曹操才不用他 。后来还由此流传下来一个典故: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
(徐庶)
那么,曹操不用徐庶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是徐庶没有能力,曹操看不上他吗?显然不是的 。
第一,虽然历史上并没有曹操对徐庶能力评价的记录,但是,徐庶在刘备那里的时候,刘备是很看重他的 。刘备和曹操都是当世英豪,刘备看得上的人,曹操大体也看得上 。所以,徐庶的能力应该是不差的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