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朱元璋的部队打到滁州的时候,李善长前往投奔,并且成为朱元璋的亲信参谋 。朱元璋自封吴王之后,李善长被拜为右相国,处理军中日常政事 。后来朱元璋登基做了皇帝,李善长被他比作辅佐刘邦的萧何,没有任何战功的他,却在文官当中排名第一 。足见其地位在朱元璋心里无人能及 。
洪武三年的时候,李善长官拜左丞相,被封韩国公,年俸四千石 。而且朱元璋还赐给他“免死铁券”承诺可以免他两次死罪,他的儿子一次死罪 。
但其实这种“免死铁券”在君王的心里,尤其是朱元璋这种草莽君王心里根本就不算数 。免死铁券也只能免得除了谋逆以外的罪责,谋逆依然不能免死 。所以李善长后来全家被灭门从法理上来讲确实也算不得朱元璋出尔反尔 。
自古文人总是有些居功自傲的,恃才傲物到如曹操手下的许攸当街喊曹操为阿瞒,那就是不懂事自己找死了 。而李善长也犯了这个原则性的错误 。
因为李善长的功劳被朱元璋赞誉,当然也同时被朱元璋猜忌 。做了左丞相之后,李善长发展了自己的官场势力,而这股势力日益成为了皇权的威胁 。
朱元璋为此曾经召见刘基,商议更换左丞相的人选 。但刘基依然出于公心,提出李善长声望卓著,而且拥有平衡各方面的能力 。而且也确实没有能够代替他做左丞相的人选 。
所以李善长还是做丞相到了洪武四年,最终以体面的方式告老还乡 。但他作为一个文人并不能做到淡泊度日,反而痴迷权力 。
“外宽和,内多忮刻 。”正是对李善长最为中肯的评价 。
退休之后的李善长其实生活还是不错的,朱元璋赏赐了他几千亩地,还有佃户和看冢的家人,甚至还有卫士 。还给他在凤阳负责修建宫殿等这样的重要工作 。并且在洪武七年的时候让,李善长的弟弟出任太仆寺丞 。儿子李祺,甚至被招为驸马和临安公主结婚,成为了真正的皇亲国戚 。
但是李善长似乎觉得这些并不能满足,反而利用这样的皇亲关系恃宠而骄 。于是遭到了御史大夫汪广洋的弹劾,最终消减岁俸一千四百石 。原因是在皇帝生病的时候不闻不问,儿子作为驸马也是六天不来朝见,关键是被喊到殿前时拒不认错,可谓是“大不敬”
胡惟庸是李善长发掘并提拔上来的官员,他积极地在皇帝面前推荐胡惟庸成为新的左丞相 。而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主犯胡惟庸被以培植党羽篡权谋逆的罪名处死 。
此案株连了一大批“胡党”,这时又有大臣请旨处死李善长 。而朱元璋却没有接受建议,反而替李善长开罪,大概意思是: 我当年起兵的时候才21岁,而李善长跟我时他都41岁了 。这么多年江湖漂泊,征战四方 。他是我的肱骨之臣,我真的不忍杀他 。
当然朱元璋也是觉得李善长虽然推荐了胡惟庸,但毕竟功劳盖过了罪责,同时仅仅凭借推荐错了人就处死李善长也确实并不合适 。
《谕太师李善长》的文中指出: 现 在你已经年纪大了,精力也跟不上了,要是因为一些小官员犯的错而妄杀大臣,那么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这次的罪责本来按照法律当斩首的,但毕竟以前我发誓免你三次极刑 。所以事情已经过去了,你那一千四百石的罚俸还是去除了吧 。
但胡惟庸光是培植党羽还不能成为李善长的最终把柄,关键在于十年以后,胡惟庸案的罪名被定为“谋反”,这终于扯出了已经退休的李善长 。
当然,后来的明史学家们经过考证,证明胡惟庸虽然参与了谋反,但是株连其他功臣确实有些刻意为之了 。被看作是朱元璋本来就猜忌李善长,对其恃宠而骄的行为非常不满 。于是打算抓一个更大的错误来收拾李善长 。
所以,当年胡惟庸谋反的罪责最终被考证为明太祖巧为造作,利用封绩的供述作为蓝本,改胡惟庸罪为造反 。并且牵扯出李善长“串通胡惟庸谋反” 。所以这一切似乎在史学家的眼中成为了无稽之谈 。
《明太祖实录》记载李善长参与谋反的细节里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是胡惟庸的女婿之父,李善长家与胡家拥有殷勤关系,胡惟庸谋反时曾经让李存义暗中游说李善长起事 。李善长没有同意,而且惊恐的说这要灭九族的大罪 。
而胡惟庸知道李善长向来贪婪,于是用淮西地盘来吸引他 。虽然李善长表面没有真的同意,但是暗地里表示不闻不问,甚至还和胡惟庸在密室中密谈多次 。
《明史·李善长传》中描述的与《明太祖实录》中基本一致,朱元璋命令逮捕李存义父子的时候,牵连到李善长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朱元璋的老婆叫什么
- 孙权墓被盗过吗 孙权墓
- 明末三大案 空印案
- 关于开封大梁门历史
- 明朝的陪都是哪座城市
- 朝鲜的国名是不是朱元璋起的
- 明朝暴君有哪些
- 朱元璋杀了多少功臣
- 明朝为什么叫明朝
- 朱元璋为何打下了北京不迁都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