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感悟 老子道德经( 五 )


《道德经》是阐述“道”和“德” 的深刻含义,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思想内容微言大义,一语万端 。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
它文约义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盖百家、包容万象,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面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
作者介绍: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姓李名耳,字伯阳,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人称为老子 。
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
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被尊为道祖 。
基本内容:
《道德经》基本内容大体可分三个方面:
?一、道的存在及其三大法则
1. 道的运动法则───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反者道之动
2. 道的应用法则──为无为,弱者道之用
3. 道的和谐法则──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二、遵循道修身处事三大要点
1. 宽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
2. 清心寡欲是修身养性之要
3. 谦虚柔和是立身处事之则
??三、遵循道治国安民三大原则
(1) 应天顺民,无为而治:
(2) 见素抱朴,淳朴民风:
(3) 官清法正,国泰民安:
由《道德经》看老子思想:
《道德经》反映出老子的哲学思想,作为老子的传世之作,虽仅有五千余字,但字字珠玑,为世人所赞颂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研读《道德经》,是研究老子思想的最佳途径 。
在老子的思想中,辩证观点是其重要特色 。《道德经》第二章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说法,提出辩证的观点,这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尚属首次 。老子认为,事物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世,矛盾的事物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彼此互为依托才求存 。同时,老子认为对立的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且这种转化没有极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 。岂无善?善复为妖 。”在《道德经》中,类似的表述还有很多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隐无名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由此可见,老子“物极必反”的思想贯穿《道德经》,而这也是老子思想中的精髓 。
老子的又一重要思想是“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神灵,但是存在着道法 。“道法自然”,所谓的“道”就是指自然的法则、自然的规律 。在老子看来,天地是万物的主宰,自然道法是世间一切事物的准则,任何人都无法超脱自然的规律,也就是所谓的“道”;只有顺应天道,才能谋求长久 。这一观点在《道德经》中多处体现,如第七章的“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九章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等 。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核心在于一个“恒”字,即要求顺应“道”以谋求自身的“恒”,这样的理解与解释对后世影响深远 。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重要政治观点,也是老子“无为”思想的重要应用 。“无为”不是简单的无所作为,而是指一种态度、一种处世哲学,即不苛求、易满足 。我认为老子的“无为而治”不是指统治者的“无为”,而是统治者“使民无为” 。《道德经》第三章中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便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最直接体现 。从当今时代背景看来,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是不合理的,甚至是荒谬的;但按照封建统治时期的时代特点与社会背景,“无为而治”是统治阶层绝佳的政治手段 。曾国藩“老庄为体,儒墨为用”的说法就是很好的证明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