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友案 王通

关于国学大师王通简介王通(584——617) , 字仲淹 , 生于隋文帝开皇年间 , 卒于隋炀帝大业年间 。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 ,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生平简介(一)
王通(584——617) , 字仲淹 , 生于隋文帝开皇年间 , 卒于隋炀帝大业年间 。当他出生时 , 父亲为他算卦 , 得出“坤之师” , 他的祖父认为这是“素王之卦” , “必能通天下之志” , 因此替他取名为通 。
他的姓氏可以追溯到汉朝于王莽篡汉时隐居不仕的王霸 , 先人中也不乏有入仕为官、通达诗书者 。如做云中太守 , 以《春秋》、《周易》教授乡里的王殷、著《春秋义统》的王述、以文学知名的王秀、博考经籍 , 著《时变论》 , 做过太仆及国子博士的王玄则 , 及著《五经决录》的王焕、著《政小论》的王彦等等 。其父亲王隆 , 居家教授 , 门人多达千余人 , 在隋文帝开皇初年担任国子博士 , 著有《兴衰要论》七篇 。王通在兄弟辈中排行第二 , 长兄任芮城府君 , 大弟仕唐至监察御史 , 次弟王绩则是初唐时相当独特的诗人 , 而后来的“初唐四杰”之一王勃 , 则是王通的孙辈 。
他曾经从东海李育学《书》 , 从会稽夏琠习《诗》 , 从族父仲华学《易》 , 在诸多名师的教诲下 , 逐渐形成较佳的学问及品格 。
在仁寿三年 , 王通至长安见隋文帝 , 进奏《太平十二策》 , 得到文帝的看重 , 但因当朝公卿阻碍 , 其志不能推行 , 于是作《东征之歌》 , 返回故乡 。
王通弃官归乡后 , 在家乡的白牛溪聚徒讲学 , “修《诗》《书》”、“正《礼》《乐》”、“修《元经》” , 远来求学受教者多达千余 。门人当中 , 如河南董常、南阳程元、中山贾琼、河东薛收、太山姚义、太原温彦博、京兆杜淹等较为著名 , 至后世有以为房玄龄、魏征等也曾受教于王通 , 则恐不大可信 。
大业十三年 , 王通因病去世 , 其门人因《易经》中坤卦的《象传》有“黄裳元吉 , 文在中也”一句 , 私谥他为“文中子” 。他的著作有《礼论》二十五篇、《乐论》二十篇、《续书》一百五十篇、《续诗》三百六十篇、《元经》五十篇等 , 可惜至今日已经散失不传 。
学术思想与后世影响(二)
王通处在乱亡相继而又局势稍稳的时候 , 所关注的是儒家治世之道 , 也以儒家自居 , 以圣人之道为最可推崇向往的理想 。但他对佛、老二家并不算排斥 , 他把老庄、释迦与孔子对举 , 推佛陀为圣人 , 论政事崇尚无为之治 , 从中可见他所在时代的思潮与其自身对诸多思想的容纳程度 。
在政治方面 , 王通提倡尊王贱霸、修德治民、民贵君轻 , 认为礼信仁义远重于孤虚诈力 。有一回 , 楚公问他用兵方法 , 他回答说“行之以仁义” 。
他的政治理想在于建设一个无为自然的社会 , 民众返璞归真 , 无争竞之心 , 所谓“古者圣王在上 , 田里相距 , 鸡犬相闻 , 人至老死不相往来 , 盖自足也 。是以至治之世 , 五典潜 , 五礼措 , 五服不彰 , 人知饮食 , 不知盖藏 , 人知群居 , 不知爱敬……”这与《老子》中所言何其相似 。然而与老子不同的是 , 王通认为要达到这种理想社会 , 必须经由仁义礼乐之路 , 因此对仁义礼乐极其强调 , 认为仁义是教化的根本 , 是政治的根本 。
民贵君轻思想也是儒家主张 , 他认为大臣为了天下 , 可以废除昏君 , 举立明君 。在政权方面 , 他承认遵华夏之道者为君 , 而不看重这个君王是否是异族人 , 如异族魏孝文帝 , 在他看来是真正的帝王 , 所谓“乱离斯瘼 , 吾谁与归 , 天地有奉 , 生民有庇 , 即吾君也 。”除此之外 , 他更要求国君必须广征民意 , “并天下之谋 , 兼天下之智”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