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谥文贞还有几个小故事——
唐朝张说被谥为文贞,还引发了群臣的争论,最终还是玄宗下诏才结束了争论 。唐代宗本想给宰相杨绾拟定的谥号为“文贞”,苏端极力反对,最终只好将苏端贬到广州,谥杨绾为文简 。
文贞者唐朝有魏征、陆象先、宋璟、张说、苏瑰、牛僧孺等人,宋朝初年李昉、王旦 。
不过到了宋仁宗时期,老大叫赵祯,那么就得避讳 。不然老叫贞,皇帝得不停的打喷嚏,于是文贞改为文正,到了元朝时期恢复了文贞,位于文正之下 。
其实总观中国 历史 谥为文正这不过28人而已!
宋朝: 王曾(第一人)、范仲淹、司马光、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 七名 。
金朝: 虞仲文、张行简 。
元朝: 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 。
明朝有 方孝孺(南明弘光帝追谥)、李东阳、谢迁、刘理顺、倪元璐 。
对于李东阳谥号文正还有一段故事,垂死的李东阳听大学士杨一清死后给他文正的谥号,竟挣扎起来在床上向杨一清磕起头来,有人作诗讽刺到: “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 。大风吹到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 。”
明郑时期 陈永华(郑经谥) ,陈永华就是天地会陈近南的原型,活跃在金庸小说和电视荧屏之上 。
清朝有 汤斌(死后50年追认)、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个人 。
朱珪、杜受田、李鸿藻、孙家鼐皆是帝师; 曾国藩挽狂澜于既倒,位列同治中兴名臣之首,谥“文正”当之无愧; 刘统勋是乾隆朝名臣,刚正不阿,功业非凡,为百姓所爱戴;曹振镛则一生唯唯诺诺,小心谨慎,“多磕头、少说话、”谥“文正”一直为后世诟病 。
个人认为最名副其实的文正公是范仲淹、司马光和曾国藩,谁最有争议?那当然是曹振镛 。
文正这个谥号在古代的分量是很重的,中国古人死后被追赠“文正”只有区区几十人 。
唐朝有韩愈、白居易、王安石、李翱、陆希声、权德舆6人;
北宋有王安石、杨亿、范仲淹、王曾、司马光、黄中庸、蔡卞7人;
南宋有朱熹、蔡沈2人;
金朝有虞仲文、张行简2人;
元朝有欧阳轩、姚燧、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廉希宪6人;
明朝有方孝孺、谢迁、刘理顺等5人;
清朝有朱珪、曾国藩、曹振镛等8人 。
但是以上那么多人,我认为范仲淹最当之无愧,曹振镛最有争议 。
范仲淹当之无愧
范仲淹,相信大家都知道,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曾写下了那句“先填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不禁人潸然泪下 。
范仲淹对北宋的贡献是很大的 。在政治上,他政为民,任职之处政绩突出;在军事思想上,他加强了边境的防御,提出了“积极防御”的守边策略 。
【文正 文忠 文襄 文正】曹振镛争议颇大
曹振镛,是道光皇帝最信任的臣子,他最高官至军机大臣 。但是就曹振镛的一生来看,是碌碌无为的 。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若有不对或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出来 。最后感谢大家的阅读,欢迎关注我!
根据谥法来看,重要的不是正而是文,但文正似乎比其他人都高一点 。唐朝魏征得到了文贞的谥号,后来为了避赵祯的讳所以改成文正 。
至于谁配不配大家明眼就能看见,范仲淹绝对当之无愧啊,因为他可能是文正成为文人最想要的原因 。那个司马光“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有点自卖自夸的嫌疑吧,反正我不认的 。除了司马光以外有点不符合以后还有就是清朝的所有人了,清朝乾隆出了第一个文正,因为是追认的,是五十年前的死人,就是只有归随我大清的文人,其文才“正” 。否则,像吕留良一样,其文就是歪的,就要被杀头戮尸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时期的“文正”对汉族知识分子是带有明显奴化性质的 。曾国藩功劳大,但有激励的意思 。后来的就是末世名器,不足为贵 。
李东阳这个人咋说,单独给他弄一个的原因是啥,因为这人我确实挺欣赏的,皇帝看上眼的神童本来就不多,被抱在腿上的也就这一个晏殊就没这殊荣 。但李东阳有这一项,而抱他的是谁呢,景帝 。明朝为数不多的正常皇帝,不喜欢炼丹,不喜欢不上朝,也不信太监 。这人咋说呢?文章写的好,一时的文坛领袖文这个谥号挺适合的 。正做事依附于刘瑾,不过是为了能拨乱反正,这也没啥吧,毕竟 历史 会记得,关键就是晚节不保 。杨一清去找他说给他文正这个谥号,还要给他磕头,因为这两人有私交,最后别人写了一首诗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 。大风吹到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 。反正这东西咋说呢,我认为这个可以给的,不过最后晚节不保,让别人道短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