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休书法作品 贯休( 六 )


贯休四处以诗干谒权贵以及所受的封赐 , 说明此时的贯休已不再是纯粹的超凡脱俗、远离红尘的僧人 , 而更像是一个志存高远、不甘寂寞的文士了 。当然 , 贯休毕竟是一个出家人 , 而不可能有其它政治意图 。他主要是以其杰出的诗画艺术而深受当时诸多文士及显宦的敬重 , 在与权贵的交往之中 , 他更多地是要寻求相互理解与尊重 。因此他不阿谀奉承 , 而是随缘相处 。他不仅不肯为投吴越王所好而改诗句 , 而且在荆南时亦因为得罪镇将成汭 , 被流放黔中 。由此亦可见贯休个性率直、恃才自傲之一面 。
此外 , 纵观贯休的一生 , 还曾有过多次隐居修行之经历 。在唐会昌五年(845)即他十六岁那年 , 因朝廷强迫僧尼还俗 , 拆除寺院 , 销毁经像 , 即所谓“会昌法难” , 和安寺亦奉敕遭到拆毁 , 不得已贯休随师入山潜修 。此后 , 经常随乃师过着一种隐居式的修行生活 。而这一时期的生活也令贯休终身难忘:“忆在山中日 , 为僧鬓欲衰 。一灯常到晓 , 十载不离师 。”(《禅月集》卷十)就贯休禅师追叙当年山居情形的诗看来 , 他们避难的山可能是浙中五泄山(今浙江诸暨一带) 。不过 , 另有学者据清光绪版《遂昌县志》所载贯休之“唐山五首”诗作认为 , 其隐居地为遂昌(今浙江遂昌县)唐山翠峰寺 , 并且一住就是十四年 。作者还认为贯休的十六罗汉图最早亦创作于此地 。唐懿宗咸通四、五年(863-864)中 , 已过而立之年的贯休来到钟陵(南昌) , 又过了数年“数声清磬是非外 , 一个闲人天地间”(《禅月集》卷二三《山居诗》)的与世无争的桃源生活 , 并在此作《山居诗》二十四章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六月 , 黄巢起义军攻陷睦州、婺州 , 为避战乱 , 贯休不得不再次离开家乡 , 他先是流浪江浙一带 , 后来又隐居江西庐山 。“广明中 , 避巢蔻 , 入庐山折桂峰……平常与贯休、处默、修睦为诗道之游 , 沈颜、曹松、张凝、陈昌符皆处士也 , 为唱酬之友 。” 山居隐修生活是释门弟子修身养性 , 悟道参禅的重要方式 。可以肯定的是 , 写诗作画也构成了贯休隐居生活的重要内容 。
贯休还颇善机辩 。陶岳在《五代史补》中曾这样评价道:“贯休有机辩 , 临事制变 , 众人无出其右者 。”然而与贯休友善的同乡人、能言善辩的道士杜光庭则颇不服气 , 一直想寻机与贯休比试高低 , 以挫其锋 。相传有一次 , 贯休与杜光庭一前一后骑马走在大街上 。贯休的坐骑忽然拉屎 , 杜光庭在后面大呼:“大师 , 数珠落地!”贯休闻之 , 不慌不忙 , 反唇相讥道:“非数珠 , 盖大还丹耳” 。杜光庭无言以对 , 顿觉大惭!这大概也可反映当时的佛道儒三教之间 , 虽有冲突却能和平共处、相安无事的社会文化 。
另外 ,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贯休的籍贯问题 。众所周知 , 贯休为吴越国兰溪人 , 晚处入蜀并寂于四川成都 。因而后人在多处称贯休为“蜀僧贯休”、“前蜀贯休” 。如赞宁《高僧传》为贯休写传 , 题为“梁成都东禅院贯休传” 。其影响所至 , 以至于在今人的诸多著作中 , 多称其为“蜀僧贯休” 。如近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画家辞典》(浙江人民版)的“贯休”条则称其年代籍贯为“五代·前蜀” 。实际上 , 贯休生在吴越 , “本江南人” (吴融《禅月集序》) , 出家后亦长期在吴越一带生活游历 , 虽然曾到江西、湖北、湖南一带游历 , 但大部分时间是在吴越地区(今江浙地区) , 直到70岁后方入蜀 。因此贯休是个地地道道的江南人 。“名不正则言不顺” , 因此 , 一般情况下 , 应该称其为“浙僧”或“吴越僧”比较合适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