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可能性边界图 生产可能性边界

什么是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在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既定的情形下,经济能够生产出的产品组合 。
假设某经济只生产两种产品——汽车和计算机 。汽车行业和计算机行业一起将经济中的所有生产要素消耗完 。如果经济将所有资源用于汽车行业,它能生产1000辆汽车和0台计算机 。如果它将所有资源用于计算机行业,它能生产 3000 台计算机和0辆汽车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两个端点分别表示这两种极端可能性 。
一般来说,经济将它的资源用于两个行业而不是一个行业的生产 。例如,它可以生产600辆汽车和2200台计算机 。或者它可以将某些生产要素从计算机行业移动到汽车行业,这样它可以生产 700辆汽车和2000台计算机 。
由于资源是稀缺的,不是每种想象出来的结果都是可行的 。例如,不论资源如何在两个行业之间进行配置,该经济无法生产图中C点代表的汽车和计算机组合 。在汽车和计算机生产技术既定的情形下,该经济的生产要素数量不足以生产C点代表的产出水平 。
受限于它拥有的资源数量,它只能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或者在这一边界的内部的点上进行生产,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外的点是它无法生产出的 。
生产可能性边界说明了经济学十大原理(面对权衡) 。一旦我们达到了边界上的点,增加一种产品的唯一方法是减少另外一种产品的生产 。例如,当经济从A点移动到B点时,社会多生产了100辆汽车,但这是以少生产200台计算机为代价的 。
扩展资料:
生产可能性边界可以用来说明潜力与过度的问题 。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任何一点,说明生产还有潜力,即还有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存在资源闲置;而生产可能性之外的任何一点,则是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所达不到的;只有生产可能性边界之上的点,才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率的点 。
生产可能性边界凹向原点说明随着一种产品的增加,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也可以说,是机会成本的递增决定了生产可能性边界凹向原点 。机会成本的递增是由于某些资源适于生产某种产品,当把它用于生产其他产品时其效率下降(即单位资源的产出量减少) 。这种现象在现实经济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什么?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简称PPF),在给定的数量的资源下,所能够生产的最大数量的产品,在数学上表示为一道边界 。边界内部是能够达到的,但是生产效率不充分,边界之外则是不能达到的,在边界上是能达到的产量中最有效率的 。如果是两种产品,则PPF表现为平面上的一条曲线,也成为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PPC);三种产品则表示为三维空间中的一个曲面;更多的产品形成的PPF,只能用数学表示在欧氏空间中 。在经济学上通常假设PPF是凸的,这意味着生产的边际产出是递减的 。[编辑本段]用途主要用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问题 。生产可能性边界是用来说明和描述在一定的资源与技术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的产量组合曲线,它可以用来进行各种生产组合的选择 。生产可能性边界还可以用来说明潜力与过度的问题 。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任何一点,说明生产还是潜力,即还有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存在资源闲置;而生产可能性之外的任何一点(则是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所达不到的;只有生产可能性边界之上的点,才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率的点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两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 。社会生产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表示社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社会生产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的点,表示社会未能充分利用资源,即存在闲置资源,其原因是存在失业或经济缺少效率;社会生产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以上的点,必然以今后的生产萎缩为代价 。生产可能性边界凹向原点说明随着一种产品的增加,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也可以说,是机会成本的递增决定了生产可能性边界凹向原点 。机会成本的递增是由于某些资源适于生产某种产品,当把它用于生产其他产品时其效率下降(即单位资源的产出量减少) 。这种现象在现实经济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编辑本段]运用第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稀缺性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存在正说明了稀缺性的存在 。换言之,如果没有稀缺性,能生产的产品就没有限制,也就不存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了 。所以,生产可能性边界实际上是把稀缺性具体化了 。第二,生产可能性边界与选择 。稀缺性迫使人们作出选择 。从生产可能性边界来看,选择就是决定按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哪一点来进行生产,即生产的两种产品的组合是哪一种 。选择取决于个人的偏好(克鲁索的偏好,这种偏好实际上就是他生存的必需与消费愿望的结合) 。这也就是取决于对每种产品的偏好程度 。以消费满足程度最大化为目的的人会作出理性选择,即能实现这种最大化的选择 。因此,运用生产可能性边界就可以使选择具体化 。第三,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三个基本经济问题 。三个基本经济问题实际上也就是选择的具体化 。解决这三个问题也就是解决选择问题 。这就是说,选择按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哪一点进行生产,也就是决定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与为谁生产 。第四,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效率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各点就是效率的实现,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各点则没有实现效率 。第五,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右下方倾斜说明选择的代价就是机会成本,即在资源与技术既定时,多生产一单位某种产品就要少生产某些单位另一种产品 。为多生产一单位某种产品所放弃的某些单位另一种产品就是多生产一单位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 。当作出多生产一单位某种产品的选择时必然要付出这种机会成本 。用生产可能性边界可以更好地解释机会成本的含义 。[编辑本段]基本假设(1)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完全竞争;(2)商品的生产技术条件既定且规模收益不变;(3)生产要素的总供给固定不变;(4)生产要素可在各部门间自由流动;(5)生产要素都充分利用;(6)经济活动中不存在外在性(externality) 。税收中性是针对税收的超额负担提出的一个概念,一般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成为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市场机制和税收机制达到最优结合.一般而言,税收对经济体系的影响是两方面的 。一是产生额外收益,即征税后,对经济的影响除了使社会承担税收负担外,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如政府对污染环境的工厂课以重税,除了课税额本身外,还可以使这些工厂减少生产或停止生产,社会用于治理污染的费用会因此减少,同时环境本身也会得到改善,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增加,产生了除税收额以外的收益 。二是产生额外损失,即课税后,经济体系除负担税收额外,还要承受其他负担 。例如,若对污染企业课以轻税,对其他企业课以重税,就会使环境污染加重,社会治理污染的费用增加,社会整体利益受到损害,课税便会产生额外损失 。税收中性强调税收对经济不发生额外的影响,经济体系仅仅承受税收负担,不再给纳税人和社会造成其他额外损失或额外收益 。其实质是,国家征税不应对市场机制产生影响,课税时,市场机制仍然是影响资源配置和纳税人决策的主要力量,税收不应成为影响资源配置和纳税人经济决策的主要因素 。实际上,税收中性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设想,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可能的 。由于税收涉及面广,渗透各方,个人或企业总要考虑各种税收的作用,税收对经济的影响不可能仅限于征税额本身而保持“中性”,必然会存在税收额之外的收益和损失 。即使是课征直接税,也有干扰市场运行的作用 。“税收中性”只是一个相对概念,通常用来表示政府利用税收干预经济的程度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