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是指什么 语感( 三 )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材不是学习的唯一凭借 , 应该利用教材 , 挖掘教材 , 超越教材 。同时 , 学生对教材的感悟不是老师能够讲出来的 , 而是在语文阅读的实践中积累感悟的 。
叶老提出:“一字未宜忽 , 语语悟其神 。”就是强调抓住词语的理解和感悟 。语文是以字词为载体 , 让学生在语言艺术的宝库中寻幽探胜 , 含英咀华 , 通过积极的智力活动 , 通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 去体会语言高手们怎样做到“意能称物 , 词能逮意” , 领悟语言的神韵和妙境 , 养成对语言的强烈兴趣 , 磨砺敏锐的语感 。
我们在学习《飞夺泸定桥》一课时 , 从课文的题目着手:让同学们猜一猜 ,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课文可能写了什么?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什么用“飞夺” , 而不用“走过、越过”?从学生的学习中 , 逐步知道 , 这“飞夺”突出了红军的急速、神奇和通过这座桥的难度 。
每个学生的良好语感不是在一朝一夕就形成的 , 而是通过每一次的积累 , 达到良好的语感状态 。著名的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就是这个方面的榜样 。从学生的每一句话中 , 帮助他们实现良好的语感积累的过程 。
于永正老师说:“文如看山不喜平 。”在一篇文章中蕴涵了作者的“情”、“理”和“法” , 读者怎样把作者的观点变成影响学生的、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呢?朗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之法 , 叶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 。情 , 要在读中悟;理 , 要在读中悟;法也要在读中悟 。但这个“悟” , 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 是学生自主的体验 , 而不是老师的包办代替 。这正是新语文观的要求 。
《学会生存》中说:“现代教学 , 同传统的观念与实践相反 , 应该使教学适应学习者 , 而学习者不应屈从于预先规定的教学规则 。”我们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悟时 , 应该是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过程 , 而且是不同学生的不同感受 , 正如“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 。
在这读的过程中 , 实现语文知识的积累 , 语言的积累 , 更重要的是生活的积累和感受的积累 。这语感是其中的一部分 。
深思《语文课标》的内容 , 联系实际的需要 ,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 也可以这样说:给每个孩子一个金色的童年 , 给每一个学生留下美好的记忆 , 是为了把孩子教出灵性来 , 让他们玩出灵性来 。
这美好的记忆从哪些地方来呢?应该从大量的美文中来 。在阅读大量文章的过程中实现语感的积累 , 实现语文知识的积累 。关于大量的阅读 ,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小学第一学段 , 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阅读量达40万字;第三学段 , 阅读量达100万字 。六年中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 , 达到400万字 。”也就是说 , 小学语文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 , 积累丰富的语言、丰富的经验、丰富的积累和善于用脑子所产生的智慧 。这就是学习所达到的灵性 。
朗读中 , 还要求背诵规定的篇目的诗文 。从大量的语言实践里 , 体会言语中所蕴涵的东西 , 积累语感 。在读中 , 要细系品味 。叶老说:“我们读一篇东西 , 无论诗文词曲 , 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 , 一句也不轻易放过 , 一个词儿也不随便对付 , 才能达到透彻地理解 。所谓欣赏 , 是以透彻地理解为基础的 , 理解不透彻 , 即使多少能欣赏点儿 , 总不免遗漏若干地方 , 没有把滋味辨出来 。”这样的阅读过程 , 同样培养了学生的人生态度 , 又岂止是学习语言文字呢?
满意请采纳 。
何谓“语感”?我们常常提到“语感”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常以“培养学生语感能力”为目标 。那么什么是“语感”?我一直不是很清楚 , 在我心中 , 语感是一个抽象的 , 笼统的概念 。
有幸读到陈日亮老师的《我即语文》一书 , 在《杂谈》一章中提到阅读的三个阶段 。让我顿时明白“语感”的具体含义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