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长法|“问诊”乐山大佛( 四 )


文章图片

2022年1月13日 , 乐山大佛景区内 , 九曲栈道崖壁脚手架已经全部搭设完成 。 新京报采访人员 汪畅 摄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的专家陈成宗曾在上世纪80年代参与了对乐山大佛的地质勘测工作 。 如今 , 回想起乐山大佛 , 已经步入耄耋之年的陈成宗 , 依然对大佛存在的问题烂熟于心 , “水害、风化、大佛的稳定性 , 生物病害 , 跟现在没有太大的区别 。 ”
1962年至1963年 , 新中国成立后对乐山大佛进行首次修缮 。 据当时组织施工的县文化馆干部黄高彬回忆 , 当时便发现大佛是捶灰面层 , 而鼻子底部是空的 , 有30厘米深 。 外面有捶灰 , “脸部表层裂缝有指头宽 , 左脸残破处露出过红砂岩 , 嘴、鼻也有裂缝 , 有水从里面流出的痕迹 , 右脚已烂得不见五趾 。 ”
此次修缮采用传统的捶灰抹面 , 主要对大佛头、肩、两手、膝和双脚进行修补 。 两年后的照片对比可见 , 大佛的脸和脖子白净了许多 , 但是鼻子仍然黑着 。 1973年至1975年 , 在此次修缮的基础上 , 乐山县文化馆再次为大佛“美容” 。
2001年的“美容”动作较大 , “花脸黑鼻”“泪痕”均被洗去 , 除了使用传统的捶灰抹面方法外 , 脸部彩绘抹灰还采用了仿红砂石的色彩 , 大佛看起来更加“年轻” 。
然而 , 使用传统捶灰等材料进行修补 , 只是暂缓乐山大佛的风化 。 曾志亮提到 , 大佛的修缮层正是容易空鼓、开裂 , 甚至表皮剥失的地方 。 陈成宗赞同了这一说法 , “因为它们长期被水浸润 , 如果每次都这样修复 , 能维持的时间可能都到不了三五年 。 ”而在张清智的观察里 , “非原生的部位 , 长苔藓最多 。 ”
大佛最近一次“美容”是在2019年 , 面部经过“蒸汽法”软化打磨后 , 乐山大佛的面部得以“清洁” , 原有的“污垢”消失不见 。 脸和脖子的肤色变得“白净” 。 然而没过几个月 , “脸花鼻黑”又慢慢重现 。
当务之急是治水
在詹长法看来 , 大佛病害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 , 是没有解决水害的问题 。 当务之急是治水 。
其实 , 大佛身上隐藏着排水通道 。 千余年前 , 大佛的建造者考虑到了排水问题 , 他们利用大佛的衣领褶皱和发髻设置排水沟槽 , 在大佛头部、肩部、胸部后侧与山体连接处 , 还凿了三个排水廊道 。
上世纪八十年代 , 当时的中国文物研究所黄克忠、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马家郁等专家带领团队对乐山大佛的修缮展开前期研究工作 。 顺着这一思路 , 专家们想到了一个地下水治理的方向 。
《治理乐山大佛的前期研究》记录了当时的建议 , 下凿第二层排水廊道及两肩后部、第三层排水廊道 , 至相对隔水的岩层中 , 并用竖井连通三层水平廊道 。 “工程量不大 , 施工困难一些 , 但拦截排放地下水效果好 , 不影响大佛景观和稳定性 。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