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承祖先遗产 活化历史文化( 二 )


因地缘与少数民族交往密切 , 在融合的过程中 , 产生了民族交融文化 , 留下许多宝贵的非遗 , 如石窟造像技艺、窑洞营造技艺、杨家将传说等 。
汇通天下的晋商文化光耀后世 。 晋商、万里茶路与黄河船筏、渡口、码头、栈道这些河运文化符号是分不开的 。 晋商不仅留下了气势恢宏的古城、古镇、大院等有形文化遗产 , 更留下了日升昌票号、乔致庸等民间故事、形意拳镖武局文化、三雕技艺等大量的非遗 。
山西是黄河流域农耕文化重要发源地 , 农耕是当地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 , 手工业则围绕着农耕而共生 。 传说、信俗、剪纸、雕刻、绣活、琉璃、酿造、中药、民歌、锣鼓、戏曲、秧歌、社火等非遗 , 皆因农耕与手工形成和发展 , 延续至今 。
明确发展目标
按照《规划》 , 到2025年 , 山西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体系初步建立 。 黄河流域非遗资源得到较完整发掘整理、归档和系统合理化保存 。 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记录工作积极开展 , 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 。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稳步推进 , 一批黄河流域非遗重点工程、重要项目逐步推进 , 一批有影响力的黄河流域非遗品牌初步形成 , 山西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工作走在黄河流域各省(区)的前列 。
到2035年 , 具有山西特色的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体系更加成熟、完善 , 代表性项目得到全面有效保护 , 传承活力明显增强 , 文化生态保护进入良性循环 , 山西黄河流域非遗品牌享誉中外 , 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 山西黄河流域非遗成为中国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典范 。
展望到2050年 , 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体系全面建成 , 山西黄河流域非遗成为黄河文化有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山西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工作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
明晰重点任务
摸清非遗家底是我国非遗保护的基础 。 根据《规划》 , 山西将加强黄河流域非遗系统性保护 。
针对这一工作任务 , 《规划》给出了具体实施办法:开展山西黄河流域非遗调查工作 , 摸清楚资源名称、类别 , 重点调查当前的存续状况;编制出台《山西省曲艺传承发展计划》 , 组织开展全省范围的曲艺类项目调研 。 到2025年 , 具有影响的非遗曲艺演出示范点达到20个 , 到2035年 , 非遗曲艺演出示范点达到50个;打造传统技艺品牌 , 打造珐华器、推光漆、澄泥砚、晋作家具、晋酒、晋醋、晋药等一批“晋”字牌品牌;开展乡村文化记忆工程 , 到2025年 , 打造具有示范性的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示范点10个 。 到2035年 , 打造具有示范性的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示范点30个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