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为了呈现冬奥场馆之美,他们“蹲守”了492天!( 三 )


中国经济网|为了呈现冬奥场馆之美,他们“蹲守”了492天!
文章插图

崔楠设计的北京冬奥会主题作品
李卓参与大量技术踏勘和后期的全景漫游工作。“有几次都到了‘崩溃’的边缘……以前的项目一个点位一般只有上下两个方向的交互点,但冬奥会场馆的赛场上、看台上有大量点位,每一个点位又要有很多方向的交互点,最多的一个场馆我做过500多个交互点,工作量不是一般的大。”
中国经济网|为了呈现冬奥场馆之美,他们“蹲守”了492天!
文章插图

北京冬奥会场馆媒体中心全景导览系统—国家体育馆采访人员看台席后台截图,该场景添加交互点19个,该场馆添加交互点共590个
“12个冬奥会竞赛场馆,外加3个冬奥村,每一个面积都很大,工作量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光是熟悉这些场馆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董家朋介绍,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和前期探勘情况推算,拍摄一个场馆最少需要三天,但是因为配合场馆建设进度和防疫要求等,最后留给团队拍摄一个场馆只有一天。
“每个场馆都需要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和空中取景,不管如何优化拍摄路径,哪怕是全程跑着工作,一天时间恐怕也完不了。”董家朋说,他们绞尽脑汁想办法,“直到有一天,一个念头突然蹦出来——如果靠人力无法实现,那如果通过改良设备、把物力用到最大化呢?或许有戏!”董家朋说。
他和团队的伙伴们开始查阅资料,进行技术调研,市面上没有现成设备,就自己动手对多款电动云台和控制器进行搭配安装,一次又一次调试,终于将手动全景拍摄改造成自动全景拍摄。
中国经济网|为了呈现冬奥场馆之美,他们“蹲守”了492天!
文章插图

单反相机与自动云台组装的720°自动采集系统,仅需2分49秒即可完成单次数据采集
“以前一个点位拍摄12张照片,每次拍摄都需要手动调试角度,费时费力,还可能漏拍;改装之后,单反数码相机搭配自动全景云台,每36度旋转1次,自动旋转26次,每次拍摄7张照片,自动完成照片采集,一个点位可以拍摄182张照片。”董家朋说。
下无数“笨功夫”,只为寻觅最美的一面
从气温逼近40度的盛夏,拍到零下20度刮着凛冽寒风的严冬,拍摄制作团队对这些场馆最美的一面了然于胸,而这是下了无数“笨功夫”才寻觅到的。
“每一个场馆我们平均拍过10次,在每一次比对中,我们发现了它们最美的瞬间。”董家朋说。没有烈日下一圈圈绕着场馆暴走,无人机一次次起飞降落、高低飞行,迎着朝霞、送走落日,跟着阳光一回回调整角度,都无法找到最佳的拍摄点位,也就无法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拍摄任务……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