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为了呈现冬奥场馆之美,他们“蹲守”了492天!( 二 )


中国经济网|为了呈现冬奥场馆之美,他们“蹲守”了492天!
文章插图

北京冬奥村混合区第一次踏勘时与第二次踏勘时的场景变化
中国经济网|为了呈现冬奥场馆之美,他们“蹲守”了492天!
文章插图

北京冬奥村采访人员工作间第一次踏勘时与第二次踏勘时的场景变化
中国经济网|为了呈现冬奥场馆之美,他们“蹲守”了492天!】“看新闻”→“进入新闻”
“全景是一种新兴富媒体技术,它和视频、声音、图片等传统流媒体最大的区别是可操作,可交互。”董家朋说,“全景新闻”可以通过手动拖拽或手指滑动,自主寻找角度、放大细节、体验场景,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把传统“看新闻”升级成“进入新闻”,实现从“阅读”到“进入”的体验升级。这一次的导览系统运用了全景融媒体技术,得益于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对“全景+新闻”报道形式的创新。
中国经济网|为了呈现冬奥场馆之美,他们“蹲守”了492天!
文章插图

中国经济网|为了呈现冬奥场馆之美,他们“蹲守”了492天!
文章插图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在数次踏勘时的场景变化
从2017年开始,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就开始探索全景影像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首创了“全景+新闻”的报道形式。2019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策划、制作了北京世园会全景式报道《全景体验“永不落幕”的线上世园会》,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2020年10月,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团队通过中标,获得为冬奥会服务的机会。他们的想法就是要把最好的传播技术运用到冬奥场馆建设的展示中。董家朋说:“谁都知道这项工作事关重大,我们只能干好,尽全力干好!”
兴奋与自豪,能打败所有恶劣的工作环境
能够有幸参与盛会,团队每一个人都选择倾尽全力。冬奥会很多场馆都在户外,有时拍摄温度只有零下十几度,山谷里的大风能将机器掀翻。即使在如此艰苦条件下,席田亮工作中却很少戴帽子和手套。“相机是触屏的,戴上手套就不灵敏了;拍摄得听着7次快门的声音,戴帽子怕听不清。”他说,参与冬奥会这一世界性赛事所带来的兴奋与自豪感,能打败所有恶劣的工作环境。
崔楠主要负责产品设计和全景图片拼接工作。“系统界面最终以这些场馆的插画形式呈现,我前前后后改过七八版设计。”她要根据这些场馆的外形提取出最有特点的元素,再用纯手绘把它们表现出来。最开始,三天也画不出一幅满意的作品。“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外形大家都很熟悉,它由很多膜结构构成,这些膜结构不是无序排列,为了让它更真实、更美观,只能一个膜一个膜地细抠。”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