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走在人生边上( 二 )


2.创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①女性意识
杨绛作为知识女性,并没有奋力高喊女性解放、女性独立等口号,而是利用散文进行温婉的自省,进而确立了女性意识 。在《回忆我的姑母》当中,杨绛反思和审视了反叛型女性意识,同时也确立了杨绛自我“女性意识” 。在杨绛的笔下,姑母杨荫榆一生坎坷,但是她可以逃离封建家庭,追求人生自由,成为一名出色的知识女性 。杨绛在描写的过程中,并没有回避姑母的缺点,这样就会显得人物更加鲜明,具有自身的特色,使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真实的反叛型知识女性的形象 。通过阅读杨绛系列散文,读者可以感受到在杨绛整个散文作品当中有关女性作者的潜意识 。
②儒家美学
杨绛的文学创作同时浸润着深厚的东西方文化,她的写作风格流露着超凡脱俗、温柔敦厚、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 。在西方自由的人文精神关照下,杨绛的小说和散文都表现出了对人性、自然和艺术的发现,然而真正促成杨绛独特创作艺术特征的因素是儒家思想,杨绛的为人为文都贴合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 。杨绛文学创作的情感张力源自儒家性情的形成,这也正是她隐身哲学的本质所在 。杨绛的小学和大学教育都是在教会学校接受的,但这并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她的浸润 。
③底层人物
杨绛的剧作《称心如意》塑造了一个失去父母投靠亲戚的孤女李君玉一形象 。《弄真成假》则刻画了父亲早逝的穷青年周大璋,及失去母亲寄人篱下的女店员张燕华这两个主角 。不难看出,杨绛有意将这两部喜剧中的主人公塑造成一个家庭“缺失”性人物形象,并从这不完满的戏剧形象中发掘和强调大环境压制下人物生存的现实困境和人性变异 。杨绛似乎有意为笔下主人公作此设定,并习惯性透过笔下人物或身体、或精神或是家庭社会关系的“残缺”性或“非正常”状态来书写一种人生,讲述一段苦难,描绘一种命运 。李君玉在几个家庭间颠沛流离,像踢皮球一样被几家亲戚推来搡去,过着伶仃无依、俯仰由人的日子 。
显然,君玉流离转徙的直接原因在于父母的双亡,因为父母的早逝,毫无依靠,为生计所迫她不得已离开自己熟悉和舒适的生活圈,去到陌生又令人难以安心的另类都市世界生存,现实的挤压让李君玉正处于依靠他人的一种困境,正可谓“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而穷困潦倒的银行小职员周大璋则寄住在舅舅家杂货铺里的小破阁楼上 。卧房兼厨房,沿墙杂置:锅碗瓢盆,与陈设富丽的张祥甫家客厅形成鲜明的反差 。他是“借钱坐了一趟出洋的大轮船,外国最便宜的地方混上一年半载?借的钱还不知几时能还,面粉酸,糙米尽,一家人温饱都难以解决 。正如周大璋所言“人家有田地房产,咱们呢?头顶上没一片瓦,脚底下没一寸土 。”换句话说,周大璋一家作为城市底层百姓正处于“无米之炊”的窘迫物质生存困境中 。在这里杨绛为我们展现了底层人们日常化意义世界里的真实 。也就是说,杨绛尤为关注城市底层百姓艰苦的生存状态,用悲悯的眼光去掘发市民阶层及底层人物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苦难困境 。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走在人生边上

文章插图
《走在人生边上》越读越喜欢的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是杨绛对于人性、生与死、灵与肉、人与命运的思考 。
也是她首次直面探究人性,且非常坦然地发表她的想法,大概是她关于心路历程的感悟与总结 。
正如她在《将饮茶》所说的,登上了一列向西的露天火车,做好准备,下一站就是孟婆店 。
她在开篇说: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 。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 。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 。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离开人世了 。
走到了生命的边缘,无论面对怎样的问题,她都可以从容自若,难能可贵的是,这部作品蕴涵着她的热忱与哀伤 。
她以自问自答的方式,不停的探讨到灵魂和肉体的哲学思想,人们常说修身养性,那么修的是肉体还是灵魂呢?
她坚信人始终都是顺应灵性良心的指引,肉体不过是中介,受到修炼的只有灵魂 。
她的词藻没有华丽作装饰,只有深沉的哀愁,而又流淌着豁然开朗的境界 。似乎生存环境中的各种阻碍,她都能找到突破口,像是在劝导自身,又像在劝导读者 。
整本书就似在听一个年长者讲话,从话语中感受长者的阅历、智慧、渊博的学识以及她的坦率和真诚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