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名世集 戴名世

戴名世游浮山记写作时间1681年 。戴名世是清代的作家,在1681年间,再一次路过浮山去县治一百里的途中,看见这如此的美景写下了游浮山记,写出了文人的志趣,记录当时观看的美景,真是令人向往的生活 。
戴名世的乙亥北行日记及译文明日,宿旦子冈 。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戴名世集 戴名世】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 。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 。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 。
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在给园子浇肥,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 。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狗相闻 。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
拓展资料:
《乙亥北行日记》是清代文人戴名世创作的一篇散文 。逐日地记述作者从南京到北京的旅途中二十几天的见闻感触,内容非常丰富:
有沿途风光和人情风俗的描写,有旅途名胜古迹的记述,有朋友交情的实录,有山川形势的分析,有旅行的疲劳困顿的描摹,有国计民生的忧虑,有奸民猾吏趁机勒索的揭露;好像一轴画卷逐渐展开,最后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的图画 。
写法上也不拘一格,有扼要的叙述,有细腻的描写;有时抒发感慨,有时勾勒人物;有话则不嫌其详,无话则一笔带过;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表现出作者熟练的写作技巧 。
节选的这则日记所展示的生活跟《桃花源记》描绘的图景极为相似,两文都描绘了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生活图景 。其中男女老少都生活得安逸自足 。甲文中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桑园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这样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怎不令作者向往?
乙文中这家的男人在挑粪浇菜园,女人在井边打水洗衣服 。门口有豆棚瓜架,还有几棵树枝叶葱茏茂盛,小孩子在嬉笑玩乐,不时有鸡鸣狗叫声传来 。真是一幅闲适安逸的农家乐图景 。作者面对这幅图景,情不自禁地感叹道:这一家中,的确有万物各得其所的真谛,很遗憾自己远远不如他们安适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乙亥北行日记

戴名世集 戴名世

文章插图
戴名世有着怎么样的胸襟戴名世有着简洁朴实的胸襟 。根据相关资料查询戴名世才高气逸,古文成就尤为卓著,为桐城文派奠基人,散文创作思想深刻,风格清新,既寓雄奇犀利于简洁朴实之中,笔墨酣畅恣肆,而又不失亲切自然,古朴清幽 。
戴名世借云表达了什么感情表达了自己对于人格、创作、世态等方面的所思所想 。
根据百度文库信息可知戴名世借景物之记叙饱含深情地抒发了自己对于人格、创作、世态等方面的所思所想,这些在日积月累之中形成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情感,无时无刻不影响和激励着戴名世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 。
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 。死后,讳其姓名而称之为“宋潜虚先生” 。又称忧庵先生 。江南桐城(今安徽桐城)人 。
戴名世考过什么第一会试 。
戴名世于1709年参加会试,考了第一名,殿试考了第二名,成为榜眼,可见他的文章,康熙也是喜欢的 。
清朝有两个叫“名世”的官员,一个是戴名世,康熙时人,一个是钱名世,主要生活在雍正朝 。两人名为“名世”,确实也留名于世 。但都没有好“下场” 。
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是谁?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是戴名世 。
戴名世是桐城派的先驱者,其一生的主要成就在古文创作方面,因《南山集》案罹难,留下282篇正气凛然的古文作品 。他生前为了完成“振兴古文”的历史使命,对古文创作提出了一系列颇为新颖、可取的理论主张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