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和生态|「案例分享」正和生态基于海岸生态修复与蓝碳的生态工法探索实践( 二 )


作为一家生态环境科技运营商,正和生态自诞生之日起,即确立了追求设计本质的原则,将科学的技术体系、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拟自然的生态工法融入每一个项目。在设计过程中,正和生态坚持科学、数字化、创新和多专业融合,努力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动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工程建设中,正和生态采用拟自然的生态工法,最大程度地还原自然生境群落、保护生物多样性。
从陆域到海域的技术探索
李宝军介绍,正和生态在生态工法的应用过程中,结合本土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九模块法实施落位流程,包括场地识别、自然流淌河流断面设计、生态工法设计、复合断面设计、工程实施与监测等。
首先通过实地考察确定场地的基本特点,根据场地识别及区域特质,推导自然流淌河流技术参数。在河流断面设计的过程中,根据水位、高程和与河流的相对位置,将河流及河滨区域划分为高地区、过渡区、漫岸区、河岸区、河床区5个区域。其中,将高程处于洪水位和低水位之间的漫岸区和河岸区作为生态工法的主要设计区域,不仅起到弹性设计、增强系统韧性的功能,也减缓了水流对河岸的侵蚀,并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
利用生态工法的多项创新技术,正和生态已在大理洱海、雄安白洋淀、莆田海湾、广州南沙、徐州丰沛运河等落地实施了一系列项目。通过生态重建、辅助再生、自然恢复、保护保育等措施,将湖滨岸线修复为水体净化和生态复苏的自然湖滨岸带,为生态修复提供了技术样板。
“相比陆域,近岸海域治理需要面临更加复杂的情况。”李宝军说,由于环境要素的差异,生态工法的应用在河湖和海滨需要进行针对性地适应。例如,多数河湖含盐量较低,潟湖、感潮型河道含盐量较高且变化较大,而海水平均含盐量则更高,在3%左右,这对水下以及潮间带区域植被生长具有重要影响。“一般河湖滨水空间设计不必将盐碱度作为必要考虑因素,而滨海生态工法应用则必须面对土壤盐碱度高、盐碱化区域大的挑战,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景观构建、宜居城市环境等各方面都成为限制性因素,因而对于海岸盐碱土的利用和改良以及基于土壤改良的环境生态修复和植物生态体系的重构不可忽视。”
“河湖和海洋在水位周期性波动与波浪动力方面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李宝军说,河湖水位变动主要为降水影响,周期长、变化缓,而滨海生态设计则必须常态化面对潮汐、波浪、海流等的影响与冲击。由于海浪冲刷,海岸防护工程也更易被侵蚀,需要进行消浪等韧性处理。因此,从河湖到海洋,生态工法的应用不仅有选择上的差异,也需要解决更多技术问题。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