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仁义礼智信24个字 忠孝仁义礼智信( 二 )


扩展资料:
作用:
经过宋明诸儒的强调、提升、强化三纲五常”遂成为宋代以降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力加维系的基本政治伦理原则,但是也因此而遮蔽了它在魏晋以迄隋唐历史上曾被忽略和淡化的事实 。
从而造成以为“三纲五常”在“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产生了重大影响”,一直是“社会控制系统的核心和枢纽”的错觉和误判 。
如果把此一观念从中国历史的全过程来加以考察,可以清晰地发现“三纲五常”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过重要作用与较大影响的政治伦理道德,经历过明显的波动起伏,并在晋唐时期有过七百余年持续低迷的事实 。
认识到这一点,不仅对正确把握与估计“三纲五常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有助于形成对汉唐时期儒学基本特征的正确认识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常
忠孝仁义礼智信是什么意思忠(忠君、忠诚)孝(孝顺父母长辈等)仁(仁爱,为君者爱护自己的子民)义(义气,一般对朋友)礼(礼节、礼貌等,待人接物、知进退等都有)智(聪明、睿智等)信(守信、诚信等)廉(清廉)
忠孝仁义礼智信24个字内容是什么?正确顺序应是: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指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士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 。
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 。儒家学派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
儒家思想历史变迁:
由于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弟子对孔子言论和思想的理解不尽相同,孔子死后就开始逐步分化 。到了战国的中后期,儒学在成为“显学”的同时,在儒家内部也形成了八个不同的派别 。
儒家八派之说,始见于《韩非子》的《显学》篇:“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义信之学),子思之儒(诚之学),颜氏之儒(悌恕之学),孟氏之儒(仁政之学),漆雕氏之儒(勇之学),仲梁(仲良)氏之儒(忠孝之学),孙氏之儒(礼法之学),乐正氏之儒(学智) 。
汉朝以后,儒学地位下降,在魏晋南北朝时玄学盛行 。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佛教和道教 。宋代时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 。后取得官方地位 。
【忠孝仁义礼智信24个字 忠孝仁义礼智信】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 。直到五四运动才取消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