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江村书架计划:费孝通笔下的江村,今天在讲述自己的新故事( 二 )


文章图片

亓文章壁画《你好 , 江村》
艺术家易连则专门为这个项目重读了《江村经济》 。 来到江村 , 80多年前的历史和眼前重合 , 令他分外感慨 , “江村是安静又厚重的 , 被水环绕被水抚慰 , 身置其中如进入一颗历史的琥珀 , 打磨翻新 , 波光粼粼 。 ”
他的装置作品《江村藏书》 , 以江村当地搜集来的建筑废料砖头为原材料 。 砖头的形状有些像书籍 , 易连在砖头外包裹一层透明树脂 , 看起来干净整洁 。 在砖头侧面“书脊”的位置安装类似“铭牌”或者图书馆的“标签” , 上面有编号以及其他信息 。 每一块砖头有其独一无二的ID信息 。 这些书名都来自于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中提取的关键词作为书名 。
在装置安放在江村之后 , 经常有村民从书架上拿起砖头看书名 。 江村历史和现实 , 以巧妙的方式 , 发生了碰撞 。
笔下|江村书架计划:费孝通笔下的江村,今天在讲述自己的新故事
文章图片

易连装置作品《江村藏书》
艺术家宋兮在江村生活了2个月 , 他的作品是一间框架式的房子 , 中间吊着一盏灯 , 是一本发光的书 。 这是宋兮心中的“书架” 。 家是一个温暖载体 , 是人离开又要回来的地方 , 家是亲情纽带 , 是灵魂归处 。 艺术家作品将家结构与身体结合 , 做成移动的房子形态 。 房子正中间是发光的书 。 光通过书的形态 , 使光照亮移动的家与家里的人 。 人和空间的关系 , 知识和人的关系在这里得到探讨 。
简国荣是“江村书架计划”的工作人员 , 同时也是艺术家 。 在江村和艺术家一起工作的工程中 , 他也对江村这个课题产生了兴趣 。 养蚕曾是江村居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 简国荣买蚕来蚕 , 还在江村缫丝厂里找到很多遗留的蚕丝和家具 , 以一把废旧的椅子为材料 , 简国荣做了一件装置作品《江村故事》 , 让新生的桑树穿透椅子生长出来 。 通过对材料进行改造和重新书写 , 通过一系列的行为介入 , 他尝试创造一种理解江村文化和历史的切口和途径 。
笔下|江村书架计划:费孝通笔下的江村,今天在讲述自己的新故事
文章图片

简国荣装置作品《江村故事》
江村 , 中国农村的一个样本
费孝通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 《江村经济》是他观察中国乡村生态的一本著作 。 江村不特指一座村庄 , 而是中国乡村的缩影 。 但江村的原型 , 又确确实实是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的开弦弓村 。
1936年 , 费孝通回到故乡江苏吴江 , 到访开弦弓村 , 开始他的乡村田野调查 , 以此为基础 , 并以此村为样本写下了社会学经典著作《江村经济》 , “江村”学名也由此得来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