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戏|遇见,感知,传承——抚州城里的非遗“新潮”( 四 )


“传承人是非遗的活性载体 , 他们像国宝一样珍贵 。 ”徐盛华说 , 然而 , 在全国范围来看 , 非遗保护普遍面临着传承队伍青黄不接的难题 。
2016年 , 抚州职业技术学院恢复开设戏曲专业班 , 截至目前 , 累计招生近百人 , 为地方文化部门和剧团培养了一批专业戏曲人才 。
“去年有三个新人加入剧团 , 都是三十来岁 。 ”李安平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广昌孟戏的代表性传承人 , 也是广昌县大路背剧团的男一号、台柱子 。 “相信不久后我就可以做一名配角 , 甚至幕后 , 这个舞台要留给下一班人了!”
采茶戏|遇见,感知,传承——抚州城里的非遗“新潮”
文章图片

青年演员正在表演广昌孟戏
2018年 , “孟戏”课程进入广昌二小、广昌二中的课堂 , 李安平成为了孩子们的“非遗”老师 。 “别以为孟戏只是老一辈的东西 , 现在喜欢孟戏的孩子也有不少呢 , 有几个大学生还追到我家来学习孟戏呢!”李安平的话语间满是欣慰 。
近年来 , 在抚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引导下 , 不少“非遗人”开始打破过去闭门造车的习惯 , 尝试走出作坊 , 将手艺带到学校和街头 。 在推广的同时 , 这些民间手艺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
宜黄县组建了宜黄戏传习所和禾杠舞兴趣班;乐安将傩舞编成健身操在中小学推广 , 并与中山大学联手推动傩舞学术化研究;东华理工大学赣东学院非遗传承创新班即将开班……
如果“非遗”是一棵大树 , 文化生态环境就是承载它的土壤 。 “见人见物见生活 , 非遗保护与传承是不断融入人们智慧、才艺和创造力的生动实践 。 ”徐盛华说 。
非遗传承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 据介绍 , 接下来 , 抚州市将运用数字技术对非遗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 , 建立非遗数据库 , 让更多人看见、触摸、感受到非遗文化历久弥新的动人魅力 。 (聂妍婧)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