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瑆为什么抠门 永瑆

乾隆晚年为什么不传位德才兼备的十一子永瑆,却选平庸的永琰呢?古往今来,帝王的子嗣则很多,若在正常情况下立储,能够顺其自然的发展还好,如果皇位之争异常激烈,那么,必然会导致纷争不断,兄弟之间互相残杀,谋权夺命之事也并不少见 。
更为严重的,则会造成内部动荡不断,政事难以正常自理 。所谓兴邦必先安内,如果,内部矛盾没有解决,那么,势必会引来外敌入侵硝烟四起,以至于,国家走向衰败,甚至,覆灭的境地 。然而,根据历朝历代皇位传承的情况来看,皇位的继承人选都遵循着“立长立嫡”的传统 。
所以,在皇帝在立储之时,都会优先考虑嫡长子 。
纵观中国历史,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原则(制度),是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 。嫡长子则是正妻、原配,正妻所生的长子 。古代宗法规定:嫡长子享有优先的继承权 。该制度起于商末,定于周初 。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封建社会嫡长子继承制是一个成熟的继承制度,它对稳定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在今天看来,它却是一个并不明智的制度,随着社会的进步它必将被人们所抛弃,由进步的制度所代替 。
清朝,继承制度基本沿袭明制,又将身份继承分“宗祧继承”和“封爵继承”二种 。宗祧继承承袭明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办法 。前者无则立后者 。违反该法定顺序,处杖80 。封爵继承制度适用于世袭贵族家庭和军功家庭,其继承顺序同宗祧继承,嫡长子享有优先继承权 。
话说,到了乾隆执政时期,清朝国泰民安繁荣昌盛,没有发生过任何兄弟纷争和内部动荡 。最终的皇位继承人,则是乾隆的第十五皇子永琰 。那么,乾隆为何放着其他优质人选不选,非要选择庶出的皇子为储君?而储君之位,为何会与十五皇子有缘?这其中,有何用意,值得我们深究 。
大清帝国,开创了一百三十多年的盛世光景,在康熙和乾隆时期达到了鼎盛 。能够持续如此繁荣盛世,离不开执政者治国理政的杰出才能,重在执政者治国有方安邦有能,也得益于当朝天子继承人选的优质保障 。所以,为了能够延续这繁荣盛景,候选人的选择必定会慎重考虑一番,以保证前任皇帝开辟和维持的盛世得以稳固和持续,永葆后世子孙的生活丰顺,天下太平 。
乾隆皇帝的十七个皇子,论性格,永琰温厚随和,勤勉执政 。而皇十一子永瑆才华横溢,足智多谋,二人各有所长,各有特点 。按照立长立嫡的原则,他们二人均不在储君人选行列 。但是,由于当时皇帝的十七个皇子中,嫡生的次子和七皇子相继夭折,而诸皇子中前后又有八个相继离世,连深受乾隆宠爱的五皇子永琪也英年早逝,最终,使得储君人选,只能从剩下的诸位皇子中择优选择了 。
一个是性格内敛沉稳的十五皇子永琰,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十一皇子永瑆,性格相差明显 。而永瑆则显得平凡、平淡了很多,但是,相较于其他皇子,他们从中脱颖而出自然成为了竞争皇位的最佳候选人 。
历朝历代,但凡是执政者,都希望自己执政期间的佳绩,可以被一直传承下去,或是执政效果越来越好 。所以,在选择皇位候选人时,他们便会有诸多考虑 。乾隆皇帝更希望自己所创的盛世光景能得到传承,并且,新任帝王还能够延续自己的执政思想,以维持清朝的盛世繁华 。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清朝由永瑆执政,那么,他可能会改变乾隆的初衷,手握皇权必然想有一番作为,其结果就是:不在乾隆的约束之内 。可以说,但凡有所想法,善于权谋才智聪慧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可以得到展现和认可,希望自己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并开辟一片新的广褒天地 。
所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顺遂乾隆皇帝的旨意,传承他的执政思想 。
然而,永琰则生性乖张,不善主张,又比较孝顺,遵从父愿更是不在话下 。所以,乾隆皇帝想将自己的执政思想传承、弘扬下来,选择这位忠于自己的皇子继承皇位也是顺其心意、自然而然的事了 。想来,永琰能成为皇位的继承人,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这必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所在 。
这兄弟二人的性格对比鲜明,永琰能够执政也反映了那时的政权现状 。要想合谋做好一件事,当权者首先要集聚身边的人,团结任何可以团结的力量,力往一处使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奋斗,才有达成目的的可能;如果,身边人和下属不能凝心聚力,他们各怀私心自私自利,想必要做成一件事则比登天还难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