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太平街的记忆

我家老宅在西北角针市街西口黄家大院 。 出了针市街口往西走 , 经过一条很窄的由西站通往西北角的小马路就是太平街 。 据说燕王扫北时曾在这里驻军 , 战事告一段落 , “太平了” , 于是人们称这里“太平街” 。 我在文昌宫小学上学时班里有位叫刘永泰的同学 , 他说 , 他们祖籍在江浙一带 , 先祖是随燕王扫北过来的 ,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这一带拆迁改造 , 他们还把太平街叫大街(街读gāi) , 其中刘、杨两姓居多 。
【孔子|关于太平街的记忆】太平街很窄 , 经营日常生活用品的杂货店随处可见 。 路南东头把角的地方有一家水铺出售开水 , 一进门烟雾缭绕 。 当屋有一个很大的农村常见的锅台 , 上面架着一口大铁锅 , 锅里的水老是哗哗滚开 。 我小时候家里的炉子老是上不来 , 母亲就给我一个竹皮暖壶让我到“西边水铺”打一壶开水 , 一壶开水二分钱 。 后来听说 , 那口大铁锅的下面扣着一个大碗 , 水老是咕嘟咕嘟地翻着水花 。 大铁锅的上面盖着半边水淋淋的木板子 , 所以人们看不到锅里的猫腻 。
水铺的对面往西走二十多米有一家粮店 , 天津解放初 , 母亲让我到这儿买过棒子面 , 当时才九分钱一斤 。 这家粮店日伪时期就有了 。 我姐姐五六岁的时候 , 有次母亲到粮店买“配给”的杂合面、山芋干儿 , 老半天没回来 , 姐姐就去粮店找 , 一看母亲正在排着队的人群里挤 , 每个人的胳膊上都用粉笔写着号码 , 母亲踮着双小脚 , 又没有多大力气 , 被人挤了出来 , 接着还往里挤……姐姐看着心疼极了 。
太平街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 , 还因为抗战胜利以后 , 我在这里上过一段时间私塾 。 私塾在水铺西边不远处 , 一进门就是教室 , 中间是窄窄的仅能容一个人走过的走道 , 两边是课桌、板凳 , 一条板凳挤着两三个人 。 那时已经不学四书五经了 , 教科书是白话文 , 大约是日本刚投降的缘故 , 记得第一课讲的是“天亮了 , 姊姊妹妹快起来……”
课堂上靠里供着一个孔子牌位 , 旁边立着一个十分光滑的一尺来长的木棍 。 去厕所叫“出恭” , 我们要先给孔子牌位鞠个躬 , 然后拿着小木棍去厕所 。 厕所在后面的小院 , 方便完了回来再给孔子牌位鞠个躬 , 把小木棍放回原处 。 有时小木棍被小朋友拿走了 , 其他小朋友等不及 , 便在裤子里解决“内急”问题 ,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 一晃七十多年了 , 至今记忆犹新 。
私塾先生姓从 , 五十多岁的样子 , 高高的个子 , 就住在我家附近 , 我经常看到他从我们大院门前路过 。 他很严肃 , 从没见他笑过 。 有一次背课文 , 我疙疙瘩瘩背得不太顺溜 , 他让我伸出一只手来 , 使劲儿攥住我的手指 , 然后用戒尺狠劲儿地在上面敲打了几下 , 厉声说道:“到后面念去!”“后面”就是后面的小院 , 和我“共患难”的还有另外两三个小朋友 , 年代久远 , 不记得叫什么名字了 。 当时好像是在夏季 , 晒得我头昏脑涨 , 直到我把课文背得他感到满意了 , 才放我回家……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