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的长沙妹子讲述家乡变化:长沙开放包容敢为人先|我在海外看家乡 | 风光带

我是土生土长的“80后”长沙人,现在在美国生活。这几年,我只记得每一次回来走在街上,长沙的变化让我目瞪口呆。我已经不记得眼前这些融合得恰到好处的自然景观与艺术建筑所处之地,曾经是一副如何朴素的样子了。
以前能消费的商品不太多
记得小时候,即便我是住在市中心地段,唯一能进行休闲活动且较方便的地方,也就是烈士公园、天心阁,以及现在国金中心对面的王府井的前身——儿童商店。再远一点,就是岳麓山和南郊公园,那也是只有一年一度春游时才有机会去的地方。
在美国的长沙妹子讲述家乡变化:长沙开放包容敢为人先|我在海外看家乡 | 风光带
文章插图
3岁的胡潇予在湖南烈士公园。
在我印象里,公园几乎是当时人们唯一的休闲场所,小朋友放风筝、流连于游乐场,大朋友相约在年嘉湖中划船,老年人在草坪里打太极,那时的长沙有且仅有这些公园,它们敞开怀抱迎接着茶余饭后的男女老少。
那时能消费的商品也不多,记忆中,除了每天三餐,我要想吃点别的什么,就是跟同学去吃些街头小贩卖的手工零食,后来才有舶来品必胜客、肯德基等,已经是当时美食的天花板。
当年的长沙还没有解放西,从现在的黄兴铜像到湘江大道那一段都是泥泞的小巷和棚户区。马路也都很窄,路上跑的大都是自行车和公交车,偶尔一两辆私家车开过,衬托出马路上的安静。
我记忆里,城中最远的地方,最南就是到南门口,北就是黄兴北路,其他地方都觉得是近郊。住在这以外区域的人,进了南门口,才叫进城赶集。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我姨妈家住在雨花亭,每年春节去她家我们都要坐很久的车。大家都非常嫌弃姨妈家住太远,以至于上世纪90年代的某一年,姨妈的女儿,也就是我表姐建议我们在她家附近买一套新房时,我父母觉得太偏而拒绝了。现在回想起来,相比这个城市的一代代建设者,我们身在其中的普通人,对于这个城市的发展,实在是太缺乏想象力。
家乡变化速度是欧美国家做不到的
谁也没有想到,如今的雨花亭已经成为了南边不可或缺的商圈。更让我惊讶的是,长沙每一个区都拥有了自己的核心商圈,城区范围也扩大了很多。无论住在哪个区,最多只需要十几分钟,就可以满足自己一切生活需求。
市民的娱乐活动从单一的公园扩大到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综合体。购物、散步、广场舞……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在美国的长沙妹子讲述家乡变化:长沙开放包容敢为人先|我在海外看家乡 | 风光带
文章插图
2019年,胡潇予在参观湖南省博物馆。
每次回家,我喜欢去岳麓区梅溪湖文化艺术中心、洋湖湿地,还有开福区北辰滨江三馆一厅。一南一北,坐地铁半小时就能到。就连天心区曾经遍布鸡鸭鱼鹅的农贸市场——红星集运站,现在也是高架桥、城际铁路、商业体交汇,成为联结长株潭的重要枢纽。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