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沧海之一粟的上一句 渺沧海之一粟( 四 )


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 , 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1080年(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 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 , 故自号“东坡居士” , 人称“苏东坡” 。哲宗即位后 , 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 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 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 , 途中病死在常州 , 葬于河南郏县 , 追谥文忠公 。
寄蜉蝣于天地 , 渺沧海之一粟的翻译翻译:(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 , 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 。
出自:苏轼《前赤壁赋》
原文选段:
寄蜉蝣于天地 ,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 羡长 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 , 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 , 托遗响于悲风 。
释义:
(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 , 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 。(唉 , )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 , (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 。(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 , 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 , 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 , 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
寄:寓托 。蜉(fú)蝣:一种昆虫 , 夏秋之交生于水边 , 生命短暂 , 仅数小时 。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渺:小 。沧海:大海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 。元丰五年(1082年) , 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 , 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 , 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 , 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
【渺沧海之一粟的上一句 渺沧海之一粟】作者成就: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 , 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 , 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 ,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 , 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门四学士和陈师道、李廌六人并称苏门六君子 。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 , 其诗内容广阔 , 风格多样 , 而以豪放为主 , 笔力纵横 , 穷极变幻 ,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 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 , 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 , 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 , 而自成一家  , 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 , 有天真烂漫之趣 。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什么意思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意思是“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 , 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比喻生命虚无 , 人生苦短 , 抒发作者的无限感慨 。
出自:苏轼《前赤壁赋》原文选段:寄蜉蝣于天地 ,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 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 , 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 , 托遗响于悲风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