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试点引领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三 )


为探索红壤丘陵区开发治理的有效途径 , 1983年以来 , 中国科学院在千烟洲设立试验点 , 系统开展生态修复研究 , 同时进行生产性试验 。 按照“丘上造林种草 , 丘腰缓坡植果 , 丘间筑坝蓄水养鱼并用于灌溉 , 丘底、河谷滩地种粮”的立体布局 , 在荒丘草坡上成功打造了著名的千烟洲模式 。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 千烟洲站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需求 , 强化院地合作 , 因地制宜 , 深入推进“吉安(千烟洲)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试验区”建设 , 通过人工林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开展生态四季果园试点示范、林下乌鸡生态养殖等林下经济技术集成 , 将良好生态资源与科普研学有效融合 ,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换途径 ,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
2012年起 , 针对江西省人工林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生态功能低等问题 , 千烟洲站开展人工林结构优化的试验研究 。 初步集成亚热带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技术体系;建立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近自然经营示范基地600亩、杉木林长轮伐期大径材培育示范基地50亩和人工阔叶林近自然经营示范基地30亩;同时 , 开展多次专家咨询和技术培训 , 培训林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达1000多人次 。
(下转2版)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