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团山历史简介 窦团山

窦团山双峰铁索有多高?窦圌山,又名圌山,位于四川江油城北20公里的涪江东岸武都镇 。山颠有三峰,拔地而起,高逾100米,峰顶各有古庙一座,名东岳、窦真、鲁班;三峰之中惟西峰有险路可通,其余两峰由上下两根铁索组成悬桥相连,每天都会有表演者行走于两根铁索之上 。三座石峰好似鼎足朝天,高约70余米,相距约30米,一峰有险路可上,其它两峰四面峭壁似刀砍斧劈,无路可通,只有铁索桥相连,构造极为简单,仅用两根铁链固定于峰顶的铁桩上,一根粗而扁平,用以踩足,宽不足20公分;另一根较细,可做扶手 。铁索桥悬于百丈深谷之上,山风劲吹,左右摇晃,哗哗作响,更添惊险 。即使能在钢丝上作种种特技表演的杂技演员到此也要望而生畏,故桥头有题词:"飞仙可渡" 。

窦团山历史简介 窦团山

文章插图
有谁知道江油窦团山建于何年,有什么传说故事 。【窦团山历史简介 窦团山】江油窦圌山,因远看呈圌(chuan)又名圌山,相传唐代彰明(今属江油县)主簿窦圌(字子明)隐居于此,故又名窦圌山 。位于江油市北面25公里外的武都镇郊涪江河畔,为川西平原上突兀而起的三座高峰,分别名为:向月峰、飞仙峰、神斧峰 。山中古刹---云岩寺,兴建于唐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寺庙临岩负山,气势磅礴,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的毁葺交替,及佛道相争,最终形成“东禅林、西道观”,佛道文化与古建筑融为一体的格局,是目前国内寺庙建筑中极为特殊的古建筑群 。寺内飞天藏(又名星辰车)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0年)建,作工精巧繁复,飞龙盘绕其间,木雕道教人像优美逼真,为目前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纯木结构转轮经藏,是窦团山文化内涵之精华,八八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 。寺后孤耸的三座石峰以铁索相连,索桥始建于唐代,现存铁索为清雍正五年所建,是中国桥梁史上的―大奇观,高50米的索桥,唯“飞仙可渡”,表演者履于云海雾惟中,惊险绝伦,堪称华夏一绝 。
美丽传说-- 李太白上团山
到过江油窦团山的,都看见李白题窦团山诗:“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 。”这两句诗是怎样吟出来的,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
李白从小就喜欢游名山胜景,攀登险峻高峰 。团山当时还不姓窦,姓窦那是后来彰明县有个叫窦子明的,他钱找多了,官当厌了,便把团山买了下来,请了些长年给他种地,然后搬上山去享清福,自己也改名窦团 。从那以后山才变成姓窦的 。李白在匡山读书,每天都远远看见涪江东岸的团山,山势长相奇特,地形陡峭险要活像一头翘鼻狮子卧到那里听匡山学生读书 。李白早就想爬到狮子头上看看了 。这年三月初三,书院老师放了一天假,让童生们出去踏春 。李白高兴极了,便约了两个平日要好的同学一起去团山 。那两个同学,一个是城塘太守的儿子高衙内,是个读书不成器的花花公子,但在游山玩水这方面跟李白很合得来 。还有一个是匡山后面太华山李老道在俗本家的侄儿李义 。莫看他才十六七岁,跟着李老道还学了点舞剑弄棒的手艺 。李白也喜欢舞刀舞剑,所以他们也玩得很好 。这天他们三个半截子邀邀约约往团山去了 。
那时团山半岩上还有 一种会飞的叫“飞狐”的野物,长着两支肉(翅)膀在半山腰飞来飞去 。李白他们三个人哪里见过这些东西?高衙内一看“飞狐”飞来飞去,像是要抓他们的样子,就吓得往石缝底下钻 。李白胆子大些,叮着“飞狐”看,看它到底要怎么样 。看了一阵没有看出要伤人的样子,就同李义两个捡起石头打 。结果“飞狐”还是怕他们,绕了两圈,惊叫一声,忽地一下飞跑了 。这下他们才把高衙内从石头底下拉出来 。
一到山上,眼界开阔,景象一新 。向上看,一对巨石如斧砍刀切,并立在云烟内,仿佛来到龙宫大门;往下望,田坎地埂像仙人棋盘,布满房舍村落,真像到了人间天上 。李白非常兴奋,他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好的景致 。那两位伙伴这时也露喜色 。于是李白提议说:为了不辜负这春光山景,我们来联诗一首,每人各吟两句 。高、李二人表示同意,稍加思索后便各抒出二句诗来 。
高衙内鼻子还没痛过,摸摸鼻子哼道:飞狐忽凌空,我鼻冒鲜红 。李义挺胸叉腰,气势昂昂地接到:投石着弹打,峻岭吾称雄 。李白自赏山景,展手抒怀高声朗诵道: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 。
高衙内、李义两人的诗,由于没有跳出表现自己的圈子,所以就被人忘记了 。只有李白这两句诗,真实地描绘出团山秀丽景色,被后人刻在山上,留传至今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