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阳朔废弃糖厂改造后爆红,乡村酒店如何打造新文化地标?( 二 )


“糖火艺文会”是一次尝试 , 也是一种实践 。 杨晓东的构想是 , 「糖火艺文会」不但能丰富地方艺术活动 , 还能融入桂北的文化生态 。
老糖厂脱胎换骨
杨晓东的主业是创业 , 但是在他的朋友眼中 , 他更多的是一名艺术家 。
他喜欢摄影 , 特地到北京影视学院学习大尺寸的摄影 。 热爱影片 , 为《开往春天的列车》进行了低成本艺术影片的投资 。
20年前 , 杨晓东跟随冯建国老师学习大幅面摄影 , 一同前往西藏拍摄 。 冯建国对他说 , 好的摄影作品都是从影片中来的 。 所以 , 他开始欣赏欧洲的文艺片 , 从费尼尼 , 到安东尼奥尼 , 再到塔可夫斯基 。
他喜欢旅游 , 长期以文艺片为向导 , 以影片拍摄地点为旅游目的地 , 经常带着几十公斤的三脚架和照相机飞往欧洲 。 在意大利锡耶纳 , 他一个人开车 , 到处寻找塔可夫斯基的拍摄地点 , 跟着他一起拍摄经典场景 。
他非常了解塔可夫斯基的影片 , 所以当他进入阳朔的旧糖厂时 , 看到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 。
站在破败的古老的木结构下面 , 他觉得这就是《乡愁》最后的哥特教堂 。 安德烈点燃了一支蜡烛 , 走到了教堂的中心 , 镜头一转 , 教堂的圆柱映照在了一个池塘里 。 杨晓东低头一看 , 竟然在雨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
“我是个酒鬼 。 我们要是能开一家宾馆 , 不用跟人说 , 直接拍一张游泳池的图片 , 这就是最好的宣传了 。 ”他想起了斯里兰卡的一个度假村 , 它是一座可以俯瞰狮子岩的巨大的、无边无际的游泳池 , 是世界各地的度假旅馆都在模仿的典范 。
为了营造理想的效果 , 杨晓东已经邀请了三个中国最优秀的设计师 。
赵崇新 , 这个曾经亲手修复过上海1933号农庄的设计师 , 第一个来到了这里 , 他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 , 对一些老工厂进行了修缮 , 并确定了原有的园林景观和结构 。 破旧的门窗 , 粗糙的砖瓦 , 生锈的楼梯 , 墙壁上还挂着一句“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标语 。
随后是董功 , 与水平线的设计师琚宾一起 , 将原本的车间、锅炉房改造成餐厅、酒吧、书吧、美术馆 , 并加入了117个房间的灰色水泥结构 , 整体风格简约 。
12年的时间 , 对于一个从事酒店行业的人来说 , 简直是匪夷所思 。 不过对于杨晓东而言 , 时间并不长 。 当然 , 自己动手干活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 有时候甚至会让他精神崩溃 。 从挖地、种树、建高楼、搭建游泳池、展示、首日大水 , 糖舍的脱胎换骨之路 , 可谓是一条漫长而坎坷的道路 。
旧楼改造成艺术空间
糖舍一经亮相 , 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全球建筑、酒店、设计等多个奖项 , 在英国的《PHAIDON》 , 德国的《DETAIL》 , 意大利的《CASABELLA》、《DOMUS》等建筑设计类的期刊中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