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鉴赏ppt 牡丹亭赏析( 六 )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人不得不受到礼教的束缚,而“鬼可虚情”,汤显祖就用梦境的笔法,让杜丽娘为情而死,由人变成鬼,这就逃离了封建道德的牢笼,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情欲 。汤显祖用梦幻的写法,让杜丽娘的虚情逃脱了封建礼教的枷锁和桎梏,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强大到足以克服一切,由此可见,梦境改变了杜丽娘的命运,使得她获得了爱情的大团圆 。汤显祖通过梦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鲜活的生命和勇敢坚强的性格 。
三、主题意旨上:创作意图的载体与以“情”反“理”的目的
与前人的剧作相比,《牡丹亭》更加深刻的体现出“理”对“情”的压迫 。《西厢记》中张生梦崔莺莺,在梦中云欢雨合,对压制自己的宗法伦理纲常进行了由犹豫到坚定的抗争 。《倩女离魂》中的张倩女则是比崔莺莺来更加热烈,她通过离魂奔婿,来追求情爱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却只能在梦中与柳梦梅离魂相会,肉体在无尽的相思中走向了毁灭,生命的终结被赋予了更加强烈的悲剧震撼力 。汤显祖生活在黑暗的明代晚期,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封建礼教严重钳锢当时人们的思想,但他在政治上同情东林党人,在哲学上受到王学左派和泰州学派的影响,认为程朱理学是错误的,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大胆提出“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 。”并且,他认为男女生活之私,都是属于自然本性的要求,毫不掩饰自己对道学的强烈不满 。《牡丹亭》这部剧作,写的虽然是一位贵族少女因情而梦,由梦而死,由死复生,终成眷属的情节奇幻的爱情故事,但却表达了广大的被压迫妇女的强烈愿望和对封建礼教的贬斥,特别是对性爱描写的用墨如泼,对性欲张扬的赤裸裸,借梦境来写,似真似幻,更能引人遐思,避免了与当时的礼教发生正面冲突,所以更能无所顾忌 。
杜丽娘所追求的自由爱情,特别是充分享受的性爱理想,在当时封建礼教盛行,“存天理”“灭人欲”严重禁锢人思想的现实环境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在梦想魂游的境界里,她终于摆脱了种种封建礼教的束缚,改变了家庭和社会赋予的软弱性格,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 。梦境建构的离奇情节,反映出了她萌动的情欲,使得她的生命有了生机与活力 。汤显祖《牡丹亭》中梦境的运用,提升了这部剧作的艺术境界,突出了现实和理想的矛盾,表达了在封建闺范束缚下的年轻男女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 。将此搬上舞台,通过让主人公在虚幻的梦境中步步展开对话和动作行为,增强了艺术形式的表演效果 。“梦生于情”又“因梦成戏”,使得观众在剧审美活动中生悲喜之情,从而将无情者冷漠旁观的麻木不仁心理做深度的调整,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更为重要的是,循着《牡丹亭》所昭示着那种浪漫的理想,接受者们也开始做起了那样的“梦” 。
高中语文《牡丹亭》赏析(三)
《牡丹亭》改编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 。他的作品《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他曾言 “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亭》完美的的诠释了汤显祖的至情论 。作者深受泰山学派影响,高扬真情、至情的旗帜,以杜丽娘和柳梦梅极富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抨击了明代社会封建思想及当时大行其道,“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 。
从《牡丹亭》中那些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突发事件说起
从《闺塾》中春香的明闹与杜丽娘的暗闹,到《惊梦》中由思春产生的虚幻与现实的交合;从《闹殇》里陈最良与石道姑的插科打挥,到《硬拷》里盗墓贼到状元郎,“提葫芦认了吧”的无奈,作者精心设置的突发事件将步步激化矛盾冲突,将故事推向高潮 。
情节的巧妙构思赋予故事真实性,戏剧性 。《闺塾》一出中陈最良讲书:“‘关关雎鸠’,雎鸠是个鸟,关关鸟声也 。” 春香偏与先生作对“是怎样声”,陈最良无奈,只得【末做鸠声】 。陈最良对《诗经 关雎》的错误解读,故意避开情感之事的行为,既表现了这个人的迂腐,又反应时代封建思想的古板和对女性的束缚 。春香,则是叛逆,追求自由的典型代表 。心直口快的性格使她化作一把言语的利剑,剥开封建思想丑陋的外表,隐含作者的思想观念——真情,至情 。
事件里的人,是更生活的人
选择做一个人眼中秉公执法的“好官”,还是选择做一个为子女考虑的“好父亲” 。当面对这一抉择是,杜宝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前者 。“我为她理春容”“我为她点神香” 。“这贼说的是什么话” 。从这一段语言描写足以看出杜宝好面子与绝情 。他无法容忍自家女儿起死回生,宁可不要杜丽娘再生,也要保住自家名节,反应那个时代的主流思想——“存天理,灭人欲” 。当得知柳梦梅获状元之时,陈最良一句“老相公提葫芦认了吧”就反映出趋炎附势之态 。即使是这种情况,杜宝仍一心想着“先生诧异!此乃妖孽之事 。为大臣的,必须奏文灭除才是 。”某种意义上讲,杜宝忠于朝廷不生二心,可谓具有公心之人 。另一个角度讲也反映了人们的迷信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