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桐城文韵(历史文化名城)

街区|桐城文韵(历史文化名城)
文章图片

图①:桐城龙眠河廊桥 。
图②:桐城文庙 。
图③:桐城历史城区中的文庙和六尺巷示意图 。
图④:桐城六尺巷 。
图⑤:技师对景泰蓝艺术品进行二次点蓝 。
图①、图②、图③、图④由桐城市委宣传部提供 , 图⑤为新华社采访人员李欣摄 。
街区|桐城文韵(历史文化名城)
文章图片

桐城孔城老街俯瞰 。 孔城老街全长2.2公里 , 是安徽最长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古街之一 。
图片由桐城市委宣传部提供
2021年11月12日 , 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安徽省桐城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 桐城成为我国第13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
桐城不大 , 但商业文教繁盛一时 。 明清时期 , 桐城涌现出众多杰出人物 , 其学术成就和文化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力 , 桐城遂以“文都”著称 。 “桐城派”“六尺巷”是这座古城鲜明的标签 。
桐城 , “因地宜桐”而名 , 唐至德二年(757年)改为桐城县 , 此后1200余年名称一直未改 。
桐城古城的中心 , 是文庙 。
桐城文庙 , 始建于元延祐年间 , 元末毁于兵火 。 明洪武初年迁建于桐城市广场北端 , 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
桐城文化底蕴深厚 , 尤其在明清时期 , 人才荟萃 , 在哲学、散文、诗、画、教育等许多领域都有辉煌建树 。
清代初期 , 桐城人方苞、刘大櫆、姚鼐在文学创作领域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 并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作品问世 , 桐城派逐步形成 , 方、刘、姚三人被尊为桐城派三祖 。
“桐城处于江淮之间的皖江文化圈 , 虽然建筑局部受徽派建筑影响 , 但在平面格局、构架形制、细部装饰等方面独具特色 , 总体呈现朴素简洁的风貌特征 。 ”桐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李立新介绍 。
古城东大街、北大街、胜利街、南大街等传统街区充分体现了这种特色 。 这些贯穿历史城区的主干街巷 , 两侧建筑多为前店后住形式 。 在主要街巷内部 , 则分布以居住为主的世家大屋 , 与传统商业街共同构成桐城明清至民国时期传统城市风貌 。 其中 , 最具代表性的 , 当数东大街和北大街 。
东大街坐落在县城东郊外 , 东西走向 , 麻条石横铺街道 。 街面呈微弧形 , 街区内有街巷11条 , 长短不一 , 纵横交织 。 东大街两侧古民居历史建筑有34处 。
北大街原为古城内东祚门至西成门横向主街 。 街区内有作为古城横轴线东段的北大街及北后街等历史街巷 。 北大街目前保留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等23处历史建筑 , 类别丰富 , 体量宏大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