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面的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 , 但是也有很多的人对小说最终的结局感到惋惜 , 尤其是小说后期诸葛亮六出祁山(正史中是五出祁山)而不胜 , 最后壮志未酬身先死 , 很多人痛惜哀哉 , 认为他不该鲁莽行事 , 应该以守为主 , 而不是进攻!再结合正史记载与《三国演义》的出处 , 比如诸葛亮一些经典战役像“空城计”实际为赵云所使 , 像“草船借箭”其实是孙权的功劳 , 于是一些人们以此推断:诸葛亮在军事上就是个庸才 , 耽误了蜀国的大业 。
本文将从四个角度阐述诸葛亮不得不北伐的原因 , 以及他不得不失败的原因 。

三国演义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

文章插图
1、国家人员组成因素

首先 , 蜀国的建立是刘备从北方带来的流亡集团 , 加上诸葛亮的荆州集团到达益州 , 与当地士族一起建立的蜀汉政权 。从这个因素上讲 , 国家的组成是三类人 , 而掌握核心控制权的人却都是外来户 。外来户总归有思乡情节 , 盼望有朝一日能重回故土 , 从这个角度来讲 , 大部分外来户是支持北伐的 , 是大力拥护诸葛亮的 , 也一定程度上促使北伐的一次次进行!
另外蜀国的本土派与外来派的矛盾也比较突出 , 如果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 比如曹魏 , 那么大家尚可以同仇敌忾 , 一起抗敌 , 这种事情历史上一次次的展现 , 从这个角度来讲 , 诸葛亮也必须转移内部矛盾 , 发动北伐战争!

而实际上 , 想解决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 , 但是却新增了更多的矛盾 , 战争是要花钱的 , 当地的人民供养着外地的军队 , 要说没怨言 , 没矛盾 , 这根本站不住脚!
三国演义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

文章插图
2、国家的性质和立国之本因素

最新一期高晓松老师提出一个比喻 , 小编觉得非常到位 , 蜀国本质是拥有国家的军队 , 而魏国本质是拥有军队的国家!这就可以形象的比喻两国关系了 。就像一支流亡的军队 , 流亡到一个地方扎营 , 如果还是一个有理想的军队 , 则必须尊严的战斗 , 力争恢复国土 。
而蜀国的立国之本就是恢复汉朝 , 而汉朝大部分疆土在魏国手里 , 如果偏安一方 , 则不能称汉朝 , 也会让一直跟随他们的人民心寒 。而且刘备一直以仁义自称 , 也吸纳人才 , 蜀汉后期最缺的就是人才 , 如果就此停战 , 反而错失了先朝有志之士加入!其实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已经详细阐述了原因 , “兴复汉室 , 还于旧都”说明他们目前国家也是暂时定都于此 , 以后要还于旧都的 。
所以先军政治和立国之本导致诸葛亮不得不持续征战 , 而这类型的政权 , 却很少能长久存在的!
三国演义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

文章插图
3、国家的客观条件因素

从人口对比上就能看出 , 蜀汉实在太弱了 , 地窄人少 , 根据三国时期的记录 , 蜀汉与魏国人口比例最高的时候达到1:5之悬殊 , 而且蜀地实在是贫瘠 , 根本养不活这么多人和军队 。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而选择休养生息 , 那么同样的魏国也休养生息 , 根据人员规模和地盘规模 , 休养生息的得利不同 , 蜀国更是无一点胜算 , 到头来只有灭亡 , 不如拼死一搏 , 还有胜利的可能!
而且魏国的制度与蜀国不同 , 蜀国每次进攻 , 魏国都要从全国各地调兵抵抗 , 容易引起魏国内乱 , 所以诸葛亮不停的进攻 , 也是保持士气和促进对方内乱的一个方法 , 那么多富饶之地等着将士们去占领 , 到时金钱和食物都有了 , 倒是有点类似骑兵进攻中原 , 也是为了尽可能的抢占物资 , 不然生活无以为继 , 策略不能说错 , 只是最后没有达到预期而已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