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都区|探寻全域旅游的“盐都样本”: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双丰收”

盐都区|探寻全域旅游的“盐都样本”: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双丰收”
文章插图
航拍盐都区大纵湖千里芦荡。许小毛摄
北风吹皱了水面,盐城市盐都区大纵湖湿地景区也迎来了上万只前来过冬的候鸟,它们时而在水边栖息,时而在天空中盘旋,与冬日暖阳下的湿地美景相互映衬,形成一幅水草丰茂、候鸟翔集的生态画卷。
近年来,盐城市盐都区凭借好生态、高定位塑造了全域旅游品牌,在积极践行“两山”理论中,注重构建文化旅游格局,并深度推进农旅融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全域旅游的“盐都样本”。
生态游 践行“两山”理论
沿着125省道一路向西,道路两边是层叠的麦浪,花果飘香。这条路也被誉为125生态廊道,其贯穿盐都区的东西部,从一片片稻香扑鼻的农田,到星罗棋布的大小景点,再到一汪宝石般点缀在版图上的大纵湖,是盐都区的生态观光景观走廊和网红打卡地。
作为里下河地区最大、最深的湖泊,大纵湖自古以来就是盐城市的名胜。“平湖秋月”为古盐城八景之冠。如今,“纵湖秋色”又为盐城新十景之首。大纵湖在近代中被誉为“清冽甘甜,渔家水寨、苏中明珠、度假天堂”。游览大纵湖,在120余种植物、50余种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盛景中,可以品味到独特的水乡风情和原生态的自然风光。
“在这里转悠,要是不熟悉地形,没3小时还真出不去呢。”游客感叹的是大纵湖水波浩渺的千里芦荡,它位于大纵湖的西北部,以天然芦苇滩为主,经过适量的人工扩建和改造,成为一片入选了中国吉尼斯纪录的芦苇迷宫。三条航道、水深1米,航道总长7.6公里、原生态景观,是这片芦苇迷宫的招牌。
坐上探访迷宫的小船,置身于14万平方米,33个岔口和66条水道的迷宫中,冬季的旱芦时而遮蔽视野,时而豁然开朗,不时还有野鸟从芦荡中飞出,优雅的身姿令人着迷。撑船的师傅介绍,芦苇长成后最高能有5米,叶面厚实,有淡淡的芦苇香,十分具有观赏性。
保护性开发为大纵湖带来了生态和经济“双丰收”的效应,近年来,通过退渔还湖、生态修复等,大纵湖深水区水质已达国家Ⅱ类标准,每年都有多达20种的珍稀鸟类在此过冬,包括冠鼻麻雀、琵嘴鸭、豆雁、骨顶鸡、白琵鹭、勺嘴鹬,被誉为“鸟中活化石”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震旦鸦雀,近年也是频频出现。
据了解,2020年,大纵湖景区接待游客132万人次,同比增长95%,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达188%,是盐都区生态旅游的“头牌”。大纵湖景区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盐都区不断加大对大纵湖生态保护的力度,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水质的改善和食物的增加为越冬生物提供了优良的栖息条件。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