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口城|南口,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在地理上,京城西北部的关沟是两条山脉的分界线,西边为太行山,东边为燕山;在军事上,关沟古道为中原农耕民族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战略要地。这条大约20公里的狭长山谷,由南向北依次设有四道关卡——南口、居庸关、上关、八达岭。关卡重重,故称关沟。
笔者寻访的地方,正是关沟南端的门户——南口。南北朝时期,这里形成了一座村落——南口村,距今1500多年;明朝永乐年间,这里修筑了一座关城——南口城,距今600多年;晚清时期,这里兴起了一座集镇——南口镇,距今100多年。可见,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南口城|南口,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文章插图
南口城南城门 摄影:岳强
南口村与南口城
北魏时,南口村称“下口”,北齐时改称“夏口”。后者是前者的谐音,字面上漂亮了,但语意不清,塞外骑兵夏天会来袭扰,冬天也会来,一年四季皆有可能。“夏口”不如“下口”贴切,下了关沟南口就进村。当然,最贴切的是现在的名称——南口,连地理方位都有了。这个名称启用于金贞元年(公元1213年)。当时,金朝在此重新修筑前朝城池,取名“南口城”。
据史料记载,南口城为不规则长圆形,跨东西两山,南北各开一个城门。除南北城门和楼台用砖砌成,其余墙体均为虎皮墙。明朝永乐年间,南口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加固,防御设施更加完备。如今,保存下来的只有南城门和部分城墙,北城门早在1958年即被洪水冲毁。在一条胡同深处,我看到一截儿以石块垒砌的城墙,高大厚实的城墙被村民用作了自家院墙,墙根儿堆满杂物。
在南口村游走,感觉不到足够的历史含量。见缝插针的村舍显得有些零乱,半新不旧的宅院缺乏沧桑感。有人在街边慵懒地晒暖,有人在胡同口摆摊理发,一间临街小屋的墙壁上写着改衣服、换拉锁、烫发、焗油之类的广告语,而旁边窗户上的防护栏锈迹斑斑。我们由南向北游走,街边的门牌上写着“南口村城外××号”或“南口村城内××号”。一内一外,说明南口城在明朝重修以后,村子的规模扩大了。驻军家属的聚居,使村域面积扩展到城外,俨然形成了新的村落。
南口城|南口,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说到往昔的南口城,一位村民告诉我,值得一提的有两点,一是南口城历来为京西北少数能够通行车马的大道要塞;二是清代以后,城内南北向大街上店铺林立,经营粮食、布匹、杂货等,生意兴隆,繁盛一时。此外,关城内外还有龙王庙、娘娘庙、关帝庙等庙宇,香客如云,香火旺盛。
当然,作为居庸关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口城的主要功能是军事防御。之所以在两山之间建关设卡,正是为了便于盘查过往的行人车马。如今,南口城的整体轮廓已不复存在,但南城门及南城门外的影壁依然完好。在南城门的墙根儿处,我看到两块北京市文物局于2016年5月立的石碑,那两块并排而立的石碑虽然不高,却很醒目。一块上面镌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城〈南口城〉”。另一块上面是有关南口城的简单介绍:“位于南口镇南口村,北距居庸关7千米,是进入关沟的第一道关卡,与居庸关城、上关城、八达岭共同构成关沟军事防御建筑体系。元代曾于此置司戍守,明永乐二年(1404)建城,此后明、清均有重修。南口城地处关沟南口两山之间,乃进出关沟之门户,无论军事攻守或商贸运输须经于此,为京西北重要交通要道。现南口城存南城墙一段及南城门一座,城墙为河卵石垒砌,城门包砖,东西两山有敌台,明以后南口城演变为村落。”之所以说那两块石碑醒目,因为白底绿字在灰黑色的城墙衬托下,显得格外鲜亮。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