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会昌县:羊角水古堡村民以自家房屋入股吃上了旅游饭( 二 )


自古以来,羊角水村就是扼据江西通往粤东、闽西的重要通道和要塞。古人无论乘舟或走驿道陆路,都得经过羊角水村。如从赣江溯贡水入粤,就必须在此弃船步行,船必停靠羊角水码头;而走驿道陆路者,亦必需通过羊角水唯一的一座跨越南北河流天险的“鹅胸桥”,然后进入武夷山余脉巍峨群山之中。若从广东梅州、潮汕沿海或闽西地区入江西,也必须跨越“鹅胸桥”进入羊角水堡城才能通过,因此古堡自古就有扼闽粤赣“咽喉”之说,从明清时期军事地理角度看来,可谓极其险要。
堡城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历四百多年沧桑,如今,这座昔日的军事要塞、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经威名赫赫的军事堡垒功能已随着历史的风云灰飞烟灭,惟有这座经历了数百年战火洗礼、布满烟熏火燎累累伤痕的斑驳城墙,守望着这条川流不息、缓缓东去的湘江河,在向人们展示着昔日的威武与繁华。
据史书记载,修筑这座堡城只用了短短不到两年时间,要在两年的时间内,动员组织这一带极其有限的人力资源,完成烧制数量如此巨大的城墙砖,而且还要跨越极其艰险的山间小道,将那些笨重的砖石、树木,搬运到依山涉险的筑城工地。这在生产力非常低下、物质条件相当贫乏的且艰苦条件下,羊角水军民以最简单的工具、最短的工期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工程,修出了最坚实的质量,体现了羊角堡军民惊人的智慧、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体现了鲜明的客家建筑特色和智慧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说,羊角堡城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逐步给予修复,供中外游客参观游览,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采访人员了解到,现在已修复的城墙全长为1092米,其中有861米属于明清时期保留下来的部分旧城墙。根据史料记载,原明代城墙建筑规格为:城墙高9.6米,厚度为4米,外墙用红麻条石或青砌包砌85公分,中间夯坚韧的岩土墙宽2.3米,然后又内砌青砖挡土墙85公分。经过特别烧制的城墙砖,厚重而坚硬,一般每块砖的长度为38公分,宽15公分,厚12公分。明代初建时,砌墙和勾缝所用的灰料,全部都用糯米糕锤生石灰浆调制而成,其坚硬程度远超过了当今的水泥浆砌。迄今已历四百多年风雨沧桑,其雪白坚韧之原貌仍清晰可见,不禁令人感叹。
采访人员看到,用城墙砖砌成的半圆形城门坚硬得甚至达到刀锥不入的程度。据说主要用“石灰浆拌桐油”作胶结。城墙的垛口,又称雉堞,是城墙防御体系中主要的攻防设施之一,是城墙顶部外侧的齿形矮墙,用以反击敌人来犯时,起掩护守城士兵的作用。明代的垛口上部有瞭望孔,用来瞭望来犯之敌,下部有通风孔,用来保护墙体。有的地方又称“女墙”,也起护栏作用。城池不论大小,垛口的宽度都基本相同,城墙越矮则垛口越高,城墙越高则垛口越矮。垛口上面的开孔,其作用主要是瞭望,或用于排水,而不是射击孔。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步形成一定的规制,并被人们认为是城墙的标志和象征。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