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山|内金水河为何曲折蜿蜒?并非故意耗费物料,而是便于及时救火

紫禁城不仅拥有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群,城内亦有一条蜿蜒的河流环绕,这条河被称为“内金水河”。
玉泉山|内金水河为何曲折蜿蜒?并非故意耗费物料,而是便于及时救火
文章插图
河道不长曲折蜿蜒内金水河之水由紫禁城西北筒子河水关进入,从西北向南流淌至武英门前,转至东向,横跨太和门广场,此后向北,再转至东向,经过文渊阁前,再转至南向,从紫禁城东南角水关出宫,汇入紫禁城外东南筒子河。
内金水河全长约2100米,平均深度约4米,河水时隐时现,时直时弯,时宽时窄,最宽达11.8米,最窄处不超过2米。河底及侧帮均由石材铺砌。
蜿蜒的碧波给紫禁城带来了灵气,其造型丰富了建筑艺术效果。内金水河的水由紫禁城东南角出宫后,向南汇入菖蒲河。菖蒲河属于外金水河,位于天安门以东,长约600米。菖蒲河东端汇入玉河,再向南流,汇入内城南护城河(前三门护城河),再由南护城河汇入通惠河。
金水得名玉泉山“金水河”名称的来源,主要与玉泉山的地理位置相关。元末明初史学家宋濂等人所撰《元史》载有:“金水河其源出宛平县玉泉山,流至和义门南水门入京城,故得金水之名。”玉泉山位于北京市西郊,在我国古代五行文化中,“金”表示西方,意即“金水河”是源于玉泉山的河水。
内金水河之“内”字来源,主要与明代金水河改道相关。
元代文学家陶宗仪所撰《南村辍耕录》载有:“峙万岁山(今北海琼岛),浚太液池(今北海、中海),派玉泉,通金水,萦畿带甸,负山引河,壮哉帝居。”由此可知,元代都城建造时,玉泉山的水就被直接引入了太液池,并称之为“金水”。
在明代,金水河被改道。玉泉山的水过德胜门水关流进什刹海后分为两支:第一支是为了供应明代宫廷及皇家苑囿用水,在什刹海南岸开挖新渠,在太液池南端开挖南海,使得水沿着什刹海流入南海;第二支是为了补给城郊用水,在什刹海东岸开挖新渠,使得水向东流入元代的通惠河,再向南流入南护城河。而什刹海至南护城河的河段,在明代被称为玉(御)河。
这第一支玉泉山的水系再被分为两支,形成内金水河、外金水河。其中一支从太液池北闸口分流,经过紫禁城西北位置筒子河(紫禁城护城河)进宫,再从紫禁城东南位置出宫,被称为内金水河;另一支从南海东岸向东分流,经承天门(今天安门),再与内金水河出宫的水在太庙东南汇合,向东注入玉河,被称为外金水河。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二》“内务府·奉宸苑”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内金水河与外金水河的流向:“皇城内河流,四面环绕,由地安门外西步梁桥入者,经景山西门引入环紫禁城,为护城河。护城河西之水,自紫禁城西南隅,流经天安门外金水桥,东南注玉河,为外金水河。”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