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暗示疾病的症状 心理暗示( 二 )


〖他暗示〗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别人使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发生作用 。如古代魏国曹操的部队在行军路上,由于天气炎热,士兵都口干舌燥,曹操见此情景,大声对士兵说:“前面有梅林” 。士兵一听精神大振,并且立刻口生唾液 。这是曹操巧妙地运用了“望梅止渴”的暗示,来鼓舞士气 。
暗示对人的作用是很大的 。它有时也给人体带来不良的影响 。例如“假孕”,它是指有的女同志结婚后很想怀孕,由于焦虑而十分害怕月经按时来潮,使怀孕失败 。由于这种迫切心情,所以当自已月经过期未来,就觉得自己怀孕了 。很快又觉得自己开始厌食,恶心、呕吐,喜吃带刺激性的食物,于是到医院就诊 。但经医生检查和化验后,发现并不是怀孕 。这是因为想怀孕的强烈愿望及焦虑的心理因素,破坏了人体内分泌功能的正常进行,尤其是影响下丘脑垂体对卵巢功能的调节,使体内的孕激素增高和排卵受到抑制,从而出现暂时闭经的结果 。
暗示也能对人体产生积极作用 。比如,暗示可以发掘人的记忆潜力 。有人作过实验,分别让两组学生朗读同一首诗 。第一组在朗读前,主试告诉他们这是著名诗人的诗,这就是一种暗示 。对第二组,主试不告诉他们这是谁写的'诗 。朗读后立即让学生默写 。结果是第一组的记忆率为56.6%;第二组的记忆率为30.1% 。这说明权威的暗示对学生的记忆力很有影响 。
在临床中,暗示还可以治疗疾病 。如一位妇女因丈夫突然在车祸中死亡,精神上受到强烈的刺激,悲痛得双目失明 。但经医生检查,眼睛的结构没有病变,诊断为心理性失明 。用许多方法都没治好 。后来进行催眠治疗,催眠师暗示她视力已经恢复,对她说:“我数五个数,数到第五个时,你醒来就能看见东西了”催眠师很慢地数一、二、三、四、五,果真数到五的时候,病人醒来,发现自已的视力已完全恢复 。
所谓暗示,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并做出相应反应的心理现象 。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者常采用言语或非言语的手段(语言、手势、表情、动作以及某种情境等)含蓄间接地对来访者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引导来访者顺从咨询者的意见,从而达到某种咨询目的即心理暗示的使用 。
(1)暗示的种类
1.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
他人暗示:即咨询者对来访者施加的暗示 。它主要是利用咨询者的威望,把某种观念含蓄地传递给来访者,从而增进或改善来访者的心理状态、调节其行为或生理机能,达到咨询和治疗的目的 。
自我暗示:即来访者自己对自己的暗示 。在心理咨询中,一方面,咨询者的诊疗语言和行为十分重要,应当慎重使用,以免发生消极的暗示作用;另一方面,咨询者必须启发和引导来访者发挥自我意识的调节能力,消除那些使自己增加精神负担,不利于心理健康的自我暗示,培养积极、乐观的自我暗示,使之朝着符合治疗要求和有益于祛除病症的方向发展 。
2.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
直接暗示:指咨询者以技巧性的语言或表情,给予来访者诱导和暗示,使求治者改变原有的病态感和不良态度,达到治疗目的 。
间接暗示:指借助于某种刺激或仪器的配合,使求治者处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再结合施治者的言语态度进行暗示 。
(2)注意事项
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积极的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消极的暗示却能对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注意有意识的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而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 。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变消极的自我暗示为积极的自我暗示,例如在考试心理的调整中引导学生变“我一点没底,我恐怕要考砸”为“别人行,我也行” 。
在他人暗示中,暗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暗示者在被暗示者心目中的威信 。这就要求暗示的实施者应具有较高的威望,要具有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 。
暗示愈含蓄,效果愈好 。因此在心理咨询和教育中最好尽量少用命令方式去提出要求 。若能用含蓄巧妙的方法去引导,就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
暗示应具有艺术性 。教师要力求为学生的活动配上适当的艺术形式,如趣味性的故事、竞争性的游戏等,借助于形式、色彩、韵律和节奏,通过非理性直觉,直接诉诸于人的情感 。使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